人民網評:科學合理、剛柔並濟,守牢耕地紅線


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
近日,《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經自然資源部、農業農村部審議通過,正式向社會公布,自2025年10月1日起施行。
永久基本農田,是指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依法劃定、永久保護的耕地。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在推動節約集約用地、提高糧食綜合產能、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近年來,各地嚴格執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制度,守住耕地保護紅線。但在實踐中,制度也顯露出剛性有余、彈性不足的問題。更好兼顧保護與發展平衡,進一步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推動農業現代化建設,需要制度建設與時俱進。
“永久基本農田必須實至名歸,必須是穩產高產的良田”。《辦法》將建立永久基本農田“優進劣出”的管理機制作為重點。首次確立永久基本農田儲備區制度,為重大建設項目佔用永久基本農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優化調整提供主要補劃來源,將土地綜合整治新增加的耕地、已建成的高標准農田等6類優質耕地優先劃入永久基本農田儲備區。在優化調整方面,按照“數量不減、質量不降、布局優化、生態改善”的原則,將移民搬遷后不適宜耕種的地塊、零星破碎地塊等調出,統籌落實補建。因地制宜,科學統籌儲備、調出、補劃,不斷提高永久基本農田整體質量,持續提升國家糧食安全保障能力。
兼顧耕地保護剛性和國家發展建設所需。《辦法》嚴格落實土地管理法規定,結合國家有關政策和管理實踐需求,對確需佔用永久基本農田的重點建設項目范圍作出了細化,以保障經濟發展的合理需求。建立永久基本農田劃定糾錯機制。《辦法》明確,因技術誤差等原因將不符合劃定要求的地塊誤劃入永久基本農田的,由縣級自然資源主管部門會同農業農村主管部門進行認定,經省級自然資源主管部門會同農業農村主管部門審核同意后,報自然資源部更新永久基本農田數據庫。涉及補劃的,由縣級人民政府在年度評估中統籌落實。一面堅守最嚴格的耕地保護紅線,一面保障國家重大戰略推進、保障經濟發展合理需求,《辦法》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統籌好發展和安全。
《辦法》遵循永久基本農田主要用於糧食生產的主旨,貫徹落實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的耕地保護要求,著力解決永久基本農田管理中的難點問題,構建更加科學合理、剛柔並濟的管理體系,促進永久基本農田整合調整、集中連片,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
永久基本農田保護是事關耕地保護“國之大者”的核心工作。各地要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將《辦法》落實落細,既讓永久基本農田保護成為不可觸碰的“高壓線”,又使耕地保護與促進發展有機統一,進一步端牢中國飯碗,增強應對各類風險挑戰的底氣。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