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語言拉好文明的缰繩(金台隨筆)


“尊嘟假嘟”“XSWL”等諧音梗、縮寫梗隨處可見,“媛”“老六”等正常詞語被貶義化,“梭哈”等游戲黑話讓人不知所雲……不久前,針對互聯網“黑話爛梗”泛濫勢頭,一些網絡平台發布公告,明確整治平台上的不規范用語現象,營造健康文明的網絡語言環境。
“黑話爛梗”等不規范表達,不僅侵蝕著語言本身的清晰度與美感,也會在不同群體間制造溝通壁壘,甚至可能成為不良文化的載體。當低俗隱喻被包裝成“玩梗”,當消極價值觀藏身於流行語,它們便會在輕鬆戲謔的偽裝下,悄悄侵蝕健康的文化土壤。因此,用規范的語言“好好說話”,不僅有助於構筑清朗的網絡空間,對於人際溝通交流、社會各領域信息清晰傳播、語言文化健康發展等也至關重要。
語言是思維的外化,反過來也塑造著思維方式。幾年前的一場班會上,一名小學語文老師講到氣球與蝴蝶在風來時的區別。空心的氣球隨風飄走,有生命的蝴蝶則可以隨風起舞。簡單套用流行語,難免陷入人雲亦雲的表達陷阱,長此以往,人也會像氣球一樣,喪失內在的定力與創造力。由此觀之,守護語言的規范與深度,也是在守護我們獨立思考的能力與精神世界的豐盈。為語言拉好文明的缰繩,全社會人人有責。
“言之無文,行而不遠。”語言承載著文化,形象生動的話語更能打動人心。守住語言的“文化味兒”,使其成為審美旨趣、文化基因的載體,是規范使用語言的題中應有之義。近年來,“中國詩詞大會”“中華經典誦寫講大賽”“詩教潤鄉土”等活動中,詩詞經典在口口傳誦、筆尖流轉中綻放恆久魅力。這也啟示我們,清除雜草最好的方式是種上庄稼。讓美好的語言走進校門家門、走向田間地頭,在社會中營造親近經典的氛圍,能夠厚植文化底蘊,催生更多情感飽滿、力量豐厚的表達。
一言一語間,還積澱著文明的厚度。從文言到白話,從方言到普通話,都記錄下穿越時空又一脈相承的精神回響,講述著跨越地域又共融共生的生活萬象。今天,我國已建成世界上最大規模的標准化語言文化資源庫。推進語言文字規范化、標准化、信息化建設,讓更多人更好了解中國話,不僅有利於傳承弘揚中華優秀語言文化,也是為更精准、更多彩的當代語言表達培土夯基。
規范使用語言既要守正,也要創新。正如呂叔湘先生所說:“世界上萬事萬物都永遠在那兒運動、變化、發展,語言也是這樣。”《咬文嚼字》編輯部發布的2024年十大流行語中,“智能向善”“鬆弛感”等榜上有名﹔“點贊”“刷屏”等詞語被收入《新華字典》,“網紅”“腦洞”等被增補到新版《現代漢語規范詞典》……技術加速迭代、互聯網廣泛普及,帶來大量新詞新義、網言網語。經歷時間的淘洗后,許多有妥帖解釋力和蓬勃生命力的字、詞、句會扎根生長,為語言表達帶來新鮮活力。
字正腔圓傳雅韻,橫平豎直著華章。遵從語言文字發展規律,打造干淨清爽的語言環境,定能讓每個人更好地表達和聆聽、理解和反饋、感受和思考,在一字一句中堅定文化自信、感受文明力量。
《 人民日報 》( 2025年08月05日 05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