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抓住情緒消費的風口(評論員觀察)

——從新消費把脈經濟活力與動能②

李鐵林
2025年07月29日06:0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小字號

  緊盯消費者日趨差異化、私人化、個性化的消費偏好,順勢而為做好消費品質提升和消費環境改善的文章,必能發掘出新的內需增長點,不斷為經濟發展注入澎湃活力

  

  你向往怎樣的旅行?一項市場調查顯示,在各類旅游體驗中,“積極的情緒價值”獲得了最多游客的青睞,超過了傳統的觀光需求。

  近年來,從“寵粉文旅”到“解壓文旅”“療愈文旅”,不局限於游山玩水、尋風問俗,而是重在滿足游客情感需求的“情緒文旅”逐漸走俏,相關新服務層出不窮。

  放眼整個消費領域,情緒與情感的驅動力,正構成新消費熱點。比如,年輕人熱衷於通過抽盲盒、買“谷子”等方式帶來愉悅感受、滿足社交需要,中國潮玩產業的市場總價值從2015年的63億元增長到2023年的約600億元。又如,以寵物為代表的“陪伴經濟”躥紅,2024年我國城鎮寵物(犬貓)消費市場規模突破3000億元。有研究報告數據顯示,中國情緒消費市場規模將突破2萬億元。

  情緒消費何以成勢?以注重自我感受和個性表達的年輕一代為例,他們不再滿足於單純的物質佔有,而是更加向往認同感與情感連接,願意為情感共鳴和精神愉悅付費。抽盲盒時的懸念感、驚喜感,手作體驗過程中的互動感、成就感……這些情緒上的獲得感,是驅動消費行為的動力所在。在擴內需、促消費的大背景下,情緒消費代表了一類極具潛力的消費升級方向。

  對相關行業的經營主體而言,情緒消費的“風口”十分誘人。要真正把握機遇,首先需修煉好“內功”。單純以情緒價值為賣點的消費,主觀性相對較強,很容易“一失萬無”。對這一類消費,人們的評價標准是明確的。你能治愈我什麼?你的文化如何讓我心動?我能否成為你的故事的一部分?隻有回答好這些問題,方能滿足消費者的高期待,不斷推高商家的口碑和市場競爭力。

  賣點不是唯一,服務品質過硬才能經得起市場的檢驗。以熱度居高不下的“療愈經濟”為例,一些商家在營銷“心靈SPA”“減壓課程”等項目時大力販賣焦慮,消費者不僅不舒心,反而更糟心。歸根結底,情緒消費的底層邏輯是對人的關懷。因此,要想實現從“物有所值”到“心有所屬”,抱著“賺快錢”的思路搞噱頭、博眼球是行不通的。精准洞悉人們內心的“情緒褶皺”,以更多巧思和匠心推出具有人文內核和情感內涵的產品和服務,才是經營主體抓住情緒消費機遇的制勝之道。

  同時也要看到,推動情緒消費實現長期健康發展,也有賴於構建更清朗、友好的消費環境。情緒價值通常難以量化,往往缺乏明確的行業標准和定價規范。虛假宣傳、價格欺詐等行為如何認定?消費者維權時該怎樣舉証?一系列問題,需要相關部門以更高的治理智慧進行解答。強化市場監管,在消費者權益保護方面做好保障,才能確保行業始終走在發展正軌。對普通消費者來說,適度為情緒買單可以為生活增色,但也不應將幸福感過度與“買買買”綁定。想要安放好心理、情感需要,還必須善於鑒別、理性消費。

  中辦、國辦印發的《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提出:“支持推廣消費新業態新模式。”在傳統衣食住行用的消費需求獲得滿足后,不少消費者轉向追求品質化、美學化的個人體驗和感受,正是消費換擋升級的現實表現。情緒消費等新消費領域的成長壯大表明,緊盯消費者日趨差異化、私人化、個性化的消費偏好,順勢而為做好消費品質提升和消費環境改善的文章,必能發掘出新的內需增長點,不斷為經濟發展注入澎湃活力。

  《 人民日報 》( 2025年07月29日 05 版)

(責編:楊光宇、曲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