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來論:短視頻不能“短”了底線


感人至深的視頻,原是刻意擺拍的劇本﹔絢爛奪目的畫面,藏著誘導消費的陷阱……近期,北京啟動“清朗·整治短視頻領域惡意營銷亂象”專項行動,劍指惡意虛假擺拍、散布虛假信息、違背公序良俗及違規引流營銷等不良行為,已清理違規信息42.7萬條,處置違規賬號3.5萬余個。
如今,刷短視頻已成為大眾日常消遣的重要方式。部分社交賬號卻打著“真實”旗號,用虛構故事收割流量,刻意隱去“場景虛構”的標注,“明目張膽”地欺騙公眾。有的視頻裡,男子街頭“偶遇”女性,演繹“抓100個老婆回家”的低俗劇情﹔有的偷偷拍攝公共場所他人畫面,侵犯隱私卻自詡“紀實”﹔還有人穿夸張服飾扮成農民磕頭求雨,以丑化博眼球……這些內容極易引發對立情緒,擾亂公共秩序。
網絡空間的健康運轉,依賴於真實可信的信息基石。若虛假信息大行其道,受眾真假難辨,網絡秩序將遭受重創,社會基本共識也可能被動搖。因此,必須以法律為利劍,讓違規者付出應有代價——對置法律於不顧、編造傳播虛假信息、破壞公共秩序的創作者,依法追究民事乃至刑事責任,方能以儆效尤,遏制歪風邪氣。
自7月24日起,中央網信辦在全國啟動為期兩個月的“清朗·整治自媒體發布不實信息”專項行動,聚焦惡意蹭炒、歪曲事實、以假亂真、專業領域不實信息等問題,此次處理40余萬條違規短視頻,正是及時為平台“排毒”,大快人心。而常態化的雷霆整治,就是要讓心存僥幸者聞風喪膽,通過抬高違法成本,從源頭遏制短視頻領域的不正之風。
短視頻生產者要明白:“流量至上”的陷阱看似誘人,實則飲鴆止渴。唯有堅守法律底線、道德准則與社會責任,才能行穩致遠。那些試圖靠虛假內容瞞天過海的視頻,或許能暫時騙過平台和部分網民,但經不住時間檢驗與部門核查,最終隻會自食惡果。事實早已証明,違背公序良俗賺快錢,終究得不償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