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好房子”怎麼造(中國道路中國夢)

范興雷
2025年07月15日05:4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小字號

  房子,是遮風擋雨的住所,是“家”的象征。正所謂“安居樂業”,若磚瓦柱梁能構建起“好房子”,溫馨感充盈其間,幸福感自茲而生,這樣必能托舉理想、激勵奮斗。“好房子”什麼樣、怎麼造?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今年,隨著我參與設計的“好房子”示范項目在北京昌平區落地,我的想法也逐漸清晰:“好房子”的核心永遠是人。

  好品質是硬杠杠。層高“長個”,有助於住宅通風、採光,還便於安裝新風系統、地暖等設備﹔隔音“強身”,上下樓層採用同層排水系統,同樓層採用加氣混凝土砌塊分戶牆,還專門設置電梯降噪裝置﹔保溫“加厚”,每戶外門窗均採用玻化纖維材料,保溫性能較傳統鋁合金窗提升30%以上……好品質是“好房子”的地基,隨之而來的好體驗也是構筑美好生活的基石。

  “好房子”帶來的幸福感,不隻源自已有要求得到回應,也因為潛在期待得到滿足。比如,根據北京市制定的“好房子”技術要點,雙層挑空6米高的開敞陽台,不計入容積率,居民整體得房率提高﹔陽台連通臥室、伸向自然,讓居民在家中就能感受春花秋葉、四時流轉,空間感帶來“小確幸”﹔集納人臉識別、一鍵呼梯、智聯物業等功能的智慧系統,讓人們可以過上更“絲滑”的生活,科技感點亮“小美好”。深想一層發掘“隱秘”的需求,多做一步優化“前端”的供給,以想象力解鎖可能性,主動升級設計理念,更多生活願景就會加速變為美好現實。

  居所作為步履的出發點和歸來處,從不是孤立的,而是嵌入在社區中,串聯起人們生活的軌跡行蹤。從這個意義上講,打造“好房子”,不能僅將目光聚焦於“方寸間”,而應統攬周邊。比如,小區入口處,超市、咖啡館、花店打造家門口的“慢集市”,地下商業空間可以引入菜市場等便民設施﹔小區裡,一條風雨連廊曲折延伸,連通景觀庭院與大堂,兒童的閱讀、游樂空間和老人的棋牌、書畫空間點綴其間,黃發垂髫皆有所樂。開放空間、開闊視野,釋放出多樣的公共服務功能,社區的“煙火氣”氤氳而上,蒸騰起生活的豐厚滋味。

  如今,人們的住房需求從“住有所居”向“住有宜居”變遷,一系列新政策、新標准陸續出台,助力“好房子”的願景照進百姓生活。把“安全、舒適、綠色、智慧”的標准融入建造全過程,讓越來越多的“好房子”拔地而起,溫暖的萬家燈火托舉起的必是“穩穩的幸福”。

  (作者為龍湖集團華北地區產品管理中心負責人,本報記者李建廣採訪整理)

  《 人民日報 》( 2025年07月15日 05 版)

(責編:岳弘彬、曲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