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繪好老有所學新圖景(評論員觀察)

常 晉
2025年07月09日06:0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小字號

  滿足好老年群體的學習需求,既需要把牢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推動改革創新,提供更豐富、優質、便利的教育資源,也需要堅持問題導向,不斷解決痛感強烈的現實問題

  

  母親退休后,重新“上學”了,每次打電話,總會聽到她的“學習匯報”。前不久,母親卻遇到了煩心事,“搶課的人太多,老年大學每人限報一節課,不‘解渴’﹔花幾千塊錢報線上班,聽下來卻不如免費課,真遺憾”。

  這些煩惱,折射出當下老年教育面臨的共性難題。一方面需求旺盛。截至2024年末,全國老年大學約10.5萬所,線上線下學員約3000萬人。而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總數已超3.1億人,有著老有所學、老有所樂、老有所為的需要。

  另一方面供給良莠不齊。虛假宣傳課程、瘋狂推銷產品等亂象頻發,一些老年課堂淪為“坑老賣場”。老年人上課,追求的不僅是學習知識,更是享受樂趣、結識朋友。老年課程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應偏離這個本心。

  也要看到老年教育的特殊性。受限於身體狀況,老年人難以適應長時間、高密度的課程安排,更期待時間靈活、氛圍寬鬆的分享類講堂。同時,老年群體對價格更敏感,傾向於選擇公益課程,但也不排斥性價比高的付費課程。這意味著,老年教育市場的發展,應當兼顧好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滿足好老年群體的學習需求,既需要把牢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推動改革創新,提供更豐富、優質、便利的教育資源,也需要堅持問題導向,不斷解決痛感強烈的現實問題。

  挖掘存量、盤活資源,從供給量上補短板。場所上,將老年學校與托幼機構、社區活動中心等“打包”整合,既降低運營成本,也方便就近上課。像山東青島雅懷幼兒園開設老年學苑,教學時老幼同樓、分門而入,不僅滿足教育需要,還能兼顧帶娃。師資上,退休教師蘊藏余熱潛能。比如,浙江景寧畬族自治縣建立“銀發師資庫”,返聘退休教師專職授課,由低齡老年人擔任助教,實現老有所教與老有所學的雙向奔赴。

  創新模式、延伸鏈條,以優質量來提效益。拓銷售課程為賦能生活、促單一盈利為多元創收、轉短期收益為長期效益,方能營造更可持續的產業生態。有的企業將老年大學延伸為養老“綜合體”,以課堂作前端,旅行社、養生館作后端,提供研學、康養等服務,拓展收入渠道。有的地方開辟“三重課堂”,立足社區教知識,組建社團促交流,最后再成立志願隊伍反哺社會,形成學以致用的良性循環。

  上學的形式可以是多樣的。打造優質的“雲端教室”,既能用良幣驅逐劣幣,也能打破時空壁壘,讓欠發達地區共享優質資源。老年網課,有“文化范”也要兼顧“時髦感”,可通過課程“菜譜”上新,以趣味性、交互性的方式讓知識“活”起來,便於老年人理解掌握。

  一方面增供給、優服務,另一方面也要聚合力、筑防線。供需有缺口,容易導致行業野蠻生長、泥沙俱下。監管要“長牙齒”,完善辦學規范、明確責任主體、嚴審授課資質﹔普法應“接地氣”,借助短視頻等媒介,以案例分析、情景模擬等方式揭露“坑老套路”﹔家人需“勤關心”,幫助長輩提升防騙“免疫力”。多方合力,形成“護老聯盟”,方能使“銀齡”求知路走得更穩、行得更遠。

  莫道今朝為學晚,且看晚霞展光輝。老年教育是夕陽事業,更是朝陽產業。全社會應攜手共答,開拓教育資源、細化適老服務、筑牢守護防線,繪好老有所學新圖景。這是時代的呼喚,也彰顯發展的溫度。

  《 人民日報 》( 2025年07月09日 05 版)

(責編:衛嘉、曲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