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協同合作中推進轉型升級(評論員觀察)
——更好發揮高質量發展動力源作用③

適應市場變化、紓解困難挑戰,推動產品結構、產業結構、經濟結構由中低端轉向中高端是必然選擇
變革空間布局,完善支持配套,不斷釋放區域的集群效能、組合潛能,無論企業、產業還是城市都將從中受益
展位總數達7萬多個,出口展參展企業首次突破3萬家……最近,有“中國第一展”之稱的廣交會又一次圈粉全球。
從智能出行到智慧家居,從精密機床加工到具身智能應用,廣交會向全球市場展示了一幅智能化、綠色化、高端化的中國制造升級圖景,吸引大批採購商參觀洽談,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引領帶動全國發展、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一個生動縮影。
廣交會的火熱,與粵港澳大灣區的特有優勢密不可分。這裡匯聚了世界級產業集群,產業鏈供應鏈完善﹔這裡有一流的營商環境,是充滿機遇的開放合作熱土﹔這裡綜合了廣州的商貿底蘊、深圳的科技資源、粵港澳聯通全球的超級樞紐功能……促進粵港澳大灣區更好發揮高質量發展動力源作用,一個重要切入點就是發揮三地所長、促進產業體系變革創新和效能提升。
當前,粵港澳大灣區發展面臨一些挑戰,應對之道在於轉型升級。要素成本上漲,低端制造業失去優勢﹔關鍵環節、技術“卡脖子”難題仍在﹔全球供應鏈調整,關稅壁壘增加……適應市場變化、紓解困難挑戰,推動產品結構、產業結構、經濟結構由中低端轉向中高端是必然選擇。近年來,機電產品在廣東出口總值的佔比已經超六成,3D打印機、電動汽車、無人機等產品出口保持較快增速,正是得益於產品升級、產業轉型。
產業鏈整體升級,協同合作是重要利器。2024年巴黎奧運會上,來自大灣區艾比森光電股份有限公司的超高清視頻顯示屏在比賽場館和塞納河岸大放光彩。這家公司的崛起,依托的正是大灣區的協同合作機制:在深圳設立總部,運用全球創新資源研發產品﹔在惠州增資擴產,建設智造中心﹔借助大灣區機場、軌道、港口多式聯運的交通優勢,不斷開辟出海新通道。基礎設施“硬聯通”加速,規則機制“軟聯通”提質,使大灣區產業綜合發展優勢進一步強化。
制造業體系完備和配套能力強,是我國產業體系的巨大優勢,這一優勢保証了我國能夠有效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等帶來的沖擊。注重產業集群建設,通過企業間的協同合作,及時補短板、強弱項、鍛長板,提高區域內制造業協作配套能力,將切實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有效鞏固既有優勢。
驗証協同合作的效果,質量與效率是重要指標。南山智造深汕高新產業園將企業研發、辦公、生產等環節化零為整,破解“工業上樓”瓶頸,實現“一棟樓就是一個產業”。深圳前海綜合保稅區,推出集拼模式,將各種貨物按目的地“集結”裝箱,大大提升了“帶貨”能力。據拱北海關統計,港珠澳大橋開通6年多來,經珠海公路口岸進出口總值突破第一個1000億元用時2年,突破第九個1000億元僅用時5個月。變革空間布局,完善支持配套,不斷釋放區域的集群效能、組合潛能,無論企業、產業還是城市都將從中受益。
粵港澳大灣區更好發揮高質量發展動力源作用,不僅要向內求協作,增強大灣區發展的整體性和協同性,也要向外促聯通,立足全國“一盤棋”,加強優勢互補,推動區域聯動。與京津冀、長三角地區在投融資、產業園區等方面達成多項合作,東西部協作和對口合作扎實推進,部分產業正在向中西部地區有序轉移……以大灣區建設為牽引,對全國發展發揮更加突出的輻射帶動作用,同時支持港澳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在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上展現更大作為,既是粵港澳大灣區必須肩負好的使命責任,也是大灣區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
從太空看粵港澳大灣區,其中環珠江口100公裡黃金內灣已經逐漸成長為“一座城”。2025年以來,經港珠澳大橋出入境客流持續快速增長,截至4月27日,經港珠澳大橋珠海公路口岸出入境旅客已突破1000萬人次,比2024年提前25天。加快轉型升級,書寫更加精彩的內部協作故事、國內聯通故事、對外開放故事,闊步前行的中國將持續帶給世界驚喜。
(本系列評論到此結束)
《 人民日報 》( 2025年05月07日 05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