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點“廢”成金,暢通低碳循環(人民時評)

——傳統產業新觀察④

李浩燃
2024年06月11日06:08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以破解制約高質量發展的卡點堵點為發力點,以生態環境和民生領域的痛點難點為突破口,廢棄物循環利用的產業鏈創新鏈就能更好融合

拓展方式,豐富品類,提升價值,建立激勵約束機制,才能增強廢棄物循環利用的內生動力

  

在上海,養豬場可為城市燃氣管網供氣,污水處理廠能實現綠氫全鏈條應用,令人開了眼界。

金山區廊下鎮,存欄量達4.5萬頭的鬆林樓房規模化生態養豬場,通過沼氣處理項目,可將每天生成的數千立方米沼氣進行分離、純化,得到高純度甲烷。

浦東新區合慶鎮,亞洲最大的污水處理設施白龍港污水處理廠區域內,“制氫—儲氫—熱電聯供”全鏈條中試應用研究項目近期試運營,將污水的綠色價值“吃干榨盡”。

打通產業鏈,臟兮兮、臭烘烘的“廢物”,轉化成了城市所需、百姓所求的“好物”,垃圾處理等傳統產業也開辟出低碳循環經濟賽道。這樣的轉型升級,既為垃圾處置探索新途徑,也為培育新質生產力增添新亮點。

有人的地方,就會產生垃圾。垃圾處理曾是不少城市頭疼的市政“包袱”。轉變思路,“廢物”也是“寶物”,“包袱”蘊藏“財富”。變廢為寶、循環利用是朝陽產業,使垃圾資源化,這是化腐朽為神奇,既是科學,也是藝術。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動廢棄物循環利用產業發展”。當綠色發展已成為社會共識,資源環境剛性約束的挑戰,也為創新綠色科技、發展低碳循環經濟提供了時代機遇。

城市治理的難點,往往是撬動產業創新的支點。我國正處於新型城鎮化快速發展階段,每年的建筑垃圾增量依然很大。傳統的填埋或露天堆放處理,不僅佔地,還容易導致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在江蘇常州市武進區,綠和環境科技有限公司研發新裝備,實現混凝土塊現場處置。打碎的中骨料可就地用於鋪設工地便道,細骨料可制造透水磚、預拌混凝土等20多種再生建材產品。應用新裝備、新技術,不僅減少天然砂石開採,讓企業垃圾運費下降了2/3,也使武進區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率達到約95%。以破解制約高質量發展的卡點堵點為發力點,以生態環境和民生領域的痛點難點為突破口,廢棄物循環利用的產業鏈創新鏈就能更好融合。

技術創新是推動資源再生利用的核心動力。近年來,廢棄物新型處理技術紛紛涌現,數智化加速賦能。通過細菌在發酵罐裡生長繁殖、不停“吃”含碳尾氣,合成生物技術能夠將含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工業尾氣,直接轉化為生物乙醇及新型飼料蛋白等高附加值產品。通過自動化拆解產線,一輛中型報廢汽車可在15—30分鐘內完成拆解,汽車內鋼鐵、塑料、橡膠等物料的綜合回收率可達90%以上。加大科研力量投入,聚合科研人才資源,激發自主創新潛力,探索形成集多元化技術及產業體系為一體的創新合作模式,就能助力產業蓄積新動能、開辟新藍海。

模式創新也有助於產業開辟新領域、塑造新動能。貴州開磷集團改變“資源—廢物—排放”的線型物質流動過程,建立“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產品”的循環物質流動模式,實現了磷石膏、黃磷爐渣等“三廢”資源綜合利用技術的產業化發展。小到一個企業,大到整個國家,拓展方式,豐富品類,提升價值,建立激勵約束機制,才能增強廢棄物循環利用的內生動力。

我國每年主要電器產品報廢量超2億台,手機廢棄量可達4億部以上,其中蘊藏著大量有色金屬、塑料、橡膠等資源﹔在建設“無廢城市”的背景下,有專家預計,到2030年,我國固廢分類資源化利用的產值規模將達7萬億—8萬億元……發展循環經濟,構建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必然大有可為,必將大有作為。

《 人民日報 》( 2024年06月11日 05 版)

  

相關新聞:

創新賦能,織出新優勢——傳統產業新觀察①

科技“加速跑” 田野煥新機——傳統產業新觀察②

向“新”而行,港通四海——傳統產業新觀察③

(責編:衛嘉、曲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