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格局”繪寫“新篇章”
——新時代推動西部大開發觀察
“推動西部大開發是一項世紀工程”“西部大開發作為國家戰略,是一以貫之的”。在今年4月主持召開的新時代推動西部大開發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把脈定向、擘畫藍圖,強調“進一步形成大保護、大開放、高質量發展新格局”“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奮力譜寫西部大開發新篇章”。
西部歷來具有重要戰略地位。佔國土面積七成多,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多,西部地區“在全國改革發展穩定大局中舉足輕重”。
回望世紀之交,西部地區的生產總值僅佔全國的17.1%,人均GDP僅相當於東部沿海地區的30%左右,如何推動西部地區發展提上國家議事日程,“西部大開發”第一次出現在了黨中央的文件中。
進入新時代,隨著共建“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等實施,西部地區迎來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在青海考察,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保護好青海生態環境,是‘國之大者’”“必須擔負起保護三江源、保護‘中華水塔’的重大責任”。在新疆考察,習近平總書記把新疆置於歐亞大陸中心地帶擘畫未來:“如果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起來,新疆將可能成為繁華的中心。”
考慮到“我們的主要家當都擺在沿海一帶”,習近平總書記在四川考察時,創造性提出“新時期、新時代還是有一個大后方的概念的”,指出“你們這裡也要成為高質量發展的一個增長極,一個新的動力源”。
新時代的大后方,“意義和過去不可同日而語了”,有著深遠眼光和戰略統籌。
2023年,西部地區生產總值26.9萬億元,佔全國的21.5%。
善弈者謀勢,善謀者致遠。循著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全局中定位思考、統籌推進,西部這片廣袤熱土發展大有可為、未來不可限量。
(一)
大保護、大開放、高質量發展,三位一體,有機統一。把大保護放在首位,是黨中央著眼全局和長遠的戰略謀劃。
“堅持以高水平保護支撐高質量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這一明確要求,揭示了發展和保護的辯証統一關系,彰顯了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對於中華民族長遠利益的重大意義。
三江源,長江、黃河和瀾滄江的源頭,被譽為“中華水塔”。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想一想這裡是國內生產總值重要還是綠水青山重要?”
在西藏,指出“在這裡,生態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在陝西,強調“秦嶺和合南北、澤被天下,是我國的中央水塔,是中華民族的祖脈和中華文化的重要象征”﹔對寧夏,賦予“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重要任務……
“一定要算大賬、算長遠賬、算整體賬、算綜合賬”。站在國家的、全局的高度,我們更能體會到“大保護”對於中華民族的戰略考量。
自2021年正式設立三江源國家公園以來,園區內水源涵養量年均增幅6%以上,草地覆蓋率、產草量分別提高11%、30%以上,每年向下游輸送600多億立方米的優質淡水。
秦嶺違建別墅整治動真碰硬,甘肅祁連山生態保護一抓到底,內蒙古庫布其沙漠實現綠進沙退……
沒有大保護,就沒有西部生機勃勃的今天,更不會有高質量發展的未來。
更加注重抓好大保護,並非不要發展,而是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子。
“沒想到,空氣也能賣錢。”今年初,雲南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的66戶村民領到了6.1萬余元“年終獎”——碳匯收益資金。實施森林增匯、碳匯計量監測、碳匯交易與融資,上線寧保綠碳產品,生態紅利看得見、實打實,村民們保護森林勁頭更足。
同一條河流,曾是兩種景況。面對赤水河“分河而治”難題,雲南、貴州、四川三省按照1︰5︰4的比例共同出資,設立橫向生態補償資金。合作共治、責任共擔、效益共享,三省攥指成拳,推動赤水河水質發生根本性好轉,干流水質穩定達到Ⅱ類水標准。
大保護走出了新路子,不僅在於將生態紅利轉化為發展紅利、以綠色優勢厚植發展優勢,更在於通過高水平保護持續增強發展的潛力、不斷塑造發展的新動能。
新疆紅旗農場,巧用資源“造海”,鹽鹼水變成“人造海水”,南美白對蝦、海鱸魚、石斑魚等各類海產品“游”上百姓餐桌。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採用“洗鹽+滴灌”方式選育耐鹽鹼作物油葵,2023年喜獲豐收,畝產近250公斤。作為高水平保護的重要課題,白花花的鹽鹼地經過綜合整治和利用,變身魚蝦養殖場、飼草種植地、增產大糧倉,打開了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新空間。
從“靠煤吃煤”到“點煤成金”,寧夏寧東能源化工基地推動一塊煤裂變成一滴油、一塊布、一根絲。2023年5月,寧夏300萬噸/年碳捕集利用封存(CCUS)示范項目開工建設,整體建成投產后,減排二氧化碳總規模相當於每年植樹近2700萬棵、停開經濟型轎車近180萬輛。實踐表明,高水平保護,能夠驅動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高質量發展,能夠促進生態環境保護邁上新台階。
“黨中央看問題,都是從大處著眼,一個地方最重要的使命是什麼。”習近平總書記的這番話,是讀懂區域重大戰略的一個切入點。
有學者指出,戰略,一直是中國現代發展奇跡中的精髓,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一大優勢。大保護,體現的正是戰略思維,著眼的是“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為的是“利在千秋、澤被天下”。
(二)
接壤十三國,聯通東西方,西部地區自古便是東西方貿易樞紐之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以大開放促進大開發”。對於西部來說,大開放正是做活“棋眼”的重要一步。
覆蓋121個國家和地區503個港口,致力“帶動西部和內陸地區高水平對外開放,形成交叉聯網的樞紐”,建設西部陸海新通道,對於推動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對外開放格局意義重大。
把握開放發展的大勢,如何發揮區域聯通的優勢?必須正確處理全局和一域的關系。
不臨邊、不靠海,重慶卻從內陸腹地變成開放前沿。
從重慶到廣西欽州南下,比沿長江黃金水道、經東部沿海再南下節約了10多天甚至20天——依托西部陸海新通道,賽力斯汽車零部件出口印度尼西亞,物流成本下降約50%。
通道帶物流,物流帶經貿,經貿帶產業,更多“重慶造”跨越山海、走向世界。2023年“新三樣”出口88.2億元,同比增長近一倍。
曾經“路到頭、人到頭”,如今新疆成為向西開放的橋頭堡,今年一季度外貿進出口總值同比增長42.7%,增速居全國第二位。曾經信息閉塞、交通不便,如今西藏努力打造面向南亞開放的重要通道,南亞數字港完成主體建設,拉薩綜合保稅區建設跑出開放加速度……
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一個個內陸變前沿的故事告訴我們:立足自身功能定位、發揮地區比較優勢,找准發力點、著力點,更加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大格局,就能在擴大對外開放中強動力、增活力。
在全國對外開放格局中,如何彰顯西部之力、展現西部之能?關鍵要把握好對內和對外的關系。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更加主動服務對接區域重大戰略,積極融入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創新東中西部開放平台對接機制,深化與東中部、東北地區務實合作。”
賀蘭山下,寧浙電商創業園一頭牽著浙江義烏、一頭連著寧夏賀蘭,在塞上江南和國際市場之間,搭建起一條“網上絲路”。通過直播帶貨、跨境電商,寧夏特色農產品走向了更多人的餐桌,國貨出海越發順暢。2023年寧浙電商創業園銷售額達到2.13億元。
2023年底,滬滇臨港昆明科技城建成開園。發揮毗鄰中老鐵路貨運站優勢,科技城聯動式導入長三角產業,創新推出“上海企業+雲南資源”“上海研發+雲南制造”等合作模式。以科技城為支點,從上海到昆明再到磨憨,一條連接中國中西部至南亞東南亞門戶的產業協作之路越走越寬。
一個創業園的連接照見開放的深度,一座科技城的崛起見証合作的廣度,從中可以更好把握東西協作、雙向互濟的價值,更能體會何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實踐証明,統籌推進對內和對外開放,西部地區不僅能成為東西雙向開放的橋梁,也能成為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樞紐。
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是我國現代化建設不斷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寶。如何在開放環境下激發西部發展優勢和潛力?尤須處理好大開放和大開發的關系。
2023年12月,滿載32噸延安蘋果的冷鏈物流車隊一路向西,經霍爾果斯口岸出口至哈薩克斯坦,這是延安蘋果首次出口至中亞國家。優質優價的延安蘋果“揚帆出海”,讓果農獲得了實實在在的收益。
陝西的水果、內蒙古的稀土、甘肅的有色金屬、西藏的唐卡……正因為融入了全國統一大市場、融入了全球產業鏈價值鏈,西部地區的土特產賣出了好價錢,獨具特色的產業加速成長,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從這個角度看,大開放本身就是大開發。
越開放,就越主動,越自信。西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的潛力在開放,后勁也在開放。
“要堅持用改革開放這個關鍵一招解決發展中的問題、應對前進道路上的風險挑戰。”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為高水平對外開放、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支撐,西部地區積勢蓄能,活力十足。
(三)
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的硬道理。以科技創新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是大勢所趨。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持把發展特色優勢產業作為主攻方向”。推動西部地區高質量發展,必須依靠創新特別是科技創新,因地制宜發展新興產業,加快產業轉型升級。
四川宜賓,曾因酒聞名、有著“酒都”美譽,短短幾年,已躍升成為“動力電池之都”,其奧秘是什麼?
依托長江主航道的優越區位、得天獨厚的鋰礦資源,引入頭部動力電池企業﹔聚焦強鏈補鏈延鏈,構建從原材料到電池電芯、再到回收循環利用的全產業鏈體系﹔建設運行3個院士工作站及13所產研院,構筑起產業人才蓄水池……
以科技創新驅動產業創新,把優勢做足,把動力拉滿,一路高歌猛進。2023年,宜賓動力電池產業產值突破千億元大關,銷量佔全國的15.6%。
陝西追“光”而行,打造千億元級光子產業集群﹔貴州追“雲”逐“數”,加快由存儲中心向存算一體轉變﹔甘肅“風光”無限,建成酒泉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和4個百萬千瓦級光伏發電基地……產業向“新”、發展提“質”,關鍵就在於扭住了創新這個牛鼻子。
強化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深化東中西部科技創新合作,加快傳統產業技術改造,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西部地區發展新動能必將加速形成。
西部地區發展條件千差萬別、區域間發展水平有高有低。把發展落差的勢能變成發展動能,形成高質量發展合力,協同發展正是一把金鑰匙。
談及成渝區域協同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川渝一盤棋”,寄望兩地“緊密合作,不斷提升發展能級”,共同唱好新時代西部“雙城記”。
全面融入大灣區產業鏈,廣西將粵港澳的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與自身的區位、資源、生態等優勢結合起來,打開了轉型發展空間。2023年,粵港澳大灣區企業在桂投資項目到位資金3730億元,佔同期廣西全區總量的36.9%。
同處黃河“幾字彎”區域,資源稟賦相當、產業結構相似——
內蒙古呼和浩特建設光伏產業創新鏈、包頭打造“世界綠色硅都”、鄂爾多斯做強“風光氫儲車”,陝西榆林以科技創新引領煤化工產業向精、深邁進……四地加強產業協同發展和分工合作,開辟了差異化競爭、一體化發展的新路子。
以協作促發展,以發展促平衡。加強東西部協作、促進區域內協同,實現優勢互補、發展互濟,正是要破解發展不平衡問題,實現共同發展。
安全是發展的基礎。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質量發展,對於西部地區尤為重要。
比如提升能源資源等重點領域安全保障能力。作為“兩個飯碗”之一,能源事關全局、攸關大局。習近平總書記明確要求:“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做大做強一批國家重要能源基地。加強管網互聯互通,提升‘西電東送’能力。”
再看水,這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命脈。水資源利用效率有多高,經濟社會發展空間就有多大。
在新疆,制定“一庫一策”蓄水方案,科學實施塔河干流向開都—孔雀河“以豐補枯”等,構建豐枯調劑和多源互補的流域水網格局……節水、蓄水、調水、增水“四維”發力,推動水資源管理從粗放模式向精細化、科學化轉變。
提高水資源安全保障水平,突破水資源約束瓶頸問題,發揮水資源在經濟、社會、生態建設中的關鍵作用,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有力的水支撐,體現的正是統籌發展和安全的辯証法。
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堅持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有機結合,緊貼民生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激發內生動力、提高造血能力,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定能實現邊民富、邊關美、邊境穩、邊防固。
大漠戈壁、雪域高原、巍巍群山、滾滾江河……大自然鬼斧神工,雕琢出大美西部。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六個堅持”重大要求,統籌推進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銳意進取、大膽開拓、擔當作為,西部地區必將在“新格局”的如椽巨筆下繪寫“新篇章”。
《 人民日報 》( 2024年06月04日 01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