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藝起評:《我的阿勒泰》,憑什麼打動人心?

散文也可以影視化改編嗎?最近剛剛收官的電視劇《我的阿勒泰》交出了肯定的回答。
“這劇對我的眼睛很友好!”“簡直是阿勒泰宣傳片”“太美了,8集根本不夠看,每一幀都是壁紙”……從彈幕和留言的好評裡,還有阿勒泰作為旅游目的地的火熱中,都能看出這部劇的受歡迎程度。
鏡頭下的阿勒泰,無疑是美的,是詩意的。被雪山環抱的廣袤草原、牛羊成群牧歌聲聲的悠然生活、不時挂在天邊的彩虹、單純質朴又可愛的牧民們……出色的視聽元素,是本劇給觀眾帶來的最直觀也是最深遠的沖擊。“真4K+原生HDR+全景聲設計”的高規格拍攝,還原了阿勒泰的自然質朴,加之多運用遠景的呈現,本身就是一種視覺享受。
除了詩意的鏡頭語言,還有詩意的人生哲學。“再顛簸的生活也要閃亮地過”“要是沒有人用,它便這麼待在草原上,也很好嘛,自由自在的嘛”“去愛、去生活、去受傷”……借不同角色之口表達的生活態度,與遼闊的草原美景一道,“形散神不散”,溫暖著觀眾的心靈。
阿勒泰同樣也是生活化的,充滿煙火氣的。《我的阿勒泰》對李娟的同名散文集進行了創新的影視化改編,既延續了原作者娓娓道來、輕鬆幽默的風格,也通過糅合不同作品中的設定、細節,加之原創出角色巴太,讓漢族女孩李文秀(周依然飾)和母親張鳳俠(馬伊琍飾)在新疆阿勒泰地區的生活軌跡更為豐滿、生動。在這裡,姐妹們“逛街”的方式是在鬆林裡割木耳、嚼鬆膠﹔婦女們也會為洗衣服發愁,用著可能粘帶羊肉的“黑坨坨”羊油皂﹔“叼羊比賽”“古邦節”等民族風格突顯的活動,更是引人入勝……不刻意制造“狗血”、不增添“drama”人設,憑借貼近生活的敘事和有趣可愛的角色,讓觀眾也融入到草原多民族的日常生活之中,引發強烈的共鳴。
當然,阿勒泰並非懸浮的烏托邦,《我的阿勒泰》也同樣沒有浮於表面的美。獵人“喜歡的生活一點點消失”﹔父母偏好傳統的游牧生活,下一代卻更想考學、去縣城﹔如果不愛了或者喪偶了,可否大膽追尋心中所愛……《我的阿勒泰》也在試圖探討深層次的現實問題。也許是囿於篇幅所限,劇中對於深層次矛盾的推進和解決,有的稍顯輕易,但總體而言仍然瑕不掩瑜。
最能動人心、讓人有感的,莫過於真實、真誠地探討真問題,這也是本劇的底色。用腳丈量大地,用心感悟世界,這或許就是《我的阿勒泰》以及原作者李娟能火出圈的終極秘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