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人民日報整版探討:對馬克思主義國家觀人民觀的豐富和發展

2024年04月16日06:0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屬性和最鮮明品格。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創造性提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作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等重大論斷,著眼於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強調統籌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以新的內涵豐富和發展了歷史唯物主義群眾史觀。如何從學理層面認識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重要論述對馬克思主義國家觀、人民觀的豐富和發展?怎樣在理論與實踐的良性互動中理解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哲學意蘊,把握統籌發展和安全的價值取向?本期學術版圍繞這些問題進行探討。

——編 者

  

對馬克思主義國家觀人民觀的豐富和發展(學苑論衡)

何建華 王縱橫

內容提要

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重要論述,從本質屬性層面深刻闡明了我國國家政權與人民當家作主的內在統一性,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國家觀、人民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國共產黨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重要論述,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在新的時代條件下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國家觀、人民觀。

對馬克思主義國家觀的豐富和發展

在中華傳統話語中,“江山”是對“國家政權”的形象化表達。歷史上,一些思想家曾意識到“人民”與“江山”的內在聯系,提出了“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天地之大,黎元為先”“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等朴素民本思想,具有一定的進步性,但囿於歷史和階級立場的局限性,這些思想觀點未能從維護和實現人民群眾自身利益的角度,提出關於國家政權建設的理論。

馬克思主義國家觀從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認識和把握國家產生、發展的一般規律,認為國家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不同類型的國家具有不同的階級屬性。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重要論述,堅持辯証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深刻總結我們黨矢志建設人民政權的歷史經驗,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民本思想的時代價值並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加以繼承和發揚,為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國家觀作出了重要貢獻。

深刻詮釋紅色江山的人民主體性。所謂“國家”,是一個屬於社會上層建筑的歷史范疇,不同的國家具有不同的本質屬性和使命任務。馬克思、恩格斯指出,“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工人階級一旦取得統治權,就不能繼續運用舊的國家機器來進行管理”,必須“以新的真正民主的國家政權來代替”。在馬克思主義國家觀中,國家具有鮮明的階級屬性。我們黨自成立之日起,就致力於建設人民當家作主的新社會,先后提出一系列關於未來國家制度的主張。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創造性運用馬克思主義國家觀,逐步確立並鞏固了我國的國體、政體、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經濟制度和各方面的重要制度,領導和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斷完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國家的名稱,我們各級國家機關的名稱,都冠以‘人民’的稱號,這是我們對中國社會主義政權的基本定位”“各級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不論做何種工作,說到底都是為人民服務。這一基本定位,什麼時候都不能含糊、不能淡化”。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重要論述,深刻詮釋了紅色江山的人民主體性,從本質屬性層面深刻闡明了我國國家政權與人民當家作主的內在統一性。

深刻指明我國國家政權建設的價值導向。社會主義國家如何形成並堅守正確的價值導向,指引國家政權建設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前進,是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國家觀的重要課題。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重要論述對馬克思主義國家觀的創新性發展,還體現於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進一步指明了我國國家政權建設的價值導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自成立以來,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根本目的就是為了讓人民過上好日子”。這深刻表明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進行的一切奮斗,都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都是為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都是為不斷推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深刻回答“江山如何永固,國家何以富強”的問題。如何防止馬克思主義執政黨腐化變質,如何確保社會主義紅旗顏色不變,是馬克思主義國家觀的重要內容。在長期執政條件下,如何成功跳出治亂興衰歷史周期率,確保紅色江山永不變色,是我們黨必須解決好的重大歷史課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決不允許江山變色,人民也絕不答應”“紅色江山來之不易,守好江山責任重大”。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重要論述,把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實現人民幸福安康作為推動國家興旺發達、長治久安的根本動力和目的歸宿,為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匯聚起強大動力。在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進程中,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堅持黨的全面領導貫徹到管黨治黨全部工作之中,以黨的永不變質確保紅色江山永不變色,以偉大自我革命引領偉大社會革命,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把人民利益作為國家治理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緊緊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的偉大實踐中贏得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不斷鞏固黨的長期執政地位。

對馬克思主義人民觀的豐富和發展

馬克思主義人民觀認為,人民是歷史的主體,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我們黨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人民觀,並立足不同時期的實際國情,對馬克思主義人民觀作出了一系列具有時代特征和民族特色的創新發展。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重要論述,深刻總結我們黨百余年來踐行初心使命、矢志服務人民的實踐經驗,包含一系列重要理論成果,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人民觀的創新性發展。

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人民觀的理論內涵。馬克思指出:“作為個人……隻有當人認識到自身‘固有的力量’是社會力量……隻有到了那個時候,人的解放才能完成。”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重要論述,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人民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億萬人民自己的事業,人民是中國式現代化的主體,必須緊緊依靠人民,尊重人民創造精神,匯集全體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才能推動中國式現代化不斷向前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民不是抽象的符號,而是一個一個具體的人的集合,每個人都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愛恨、有夢想,都有內心的沖突和憂傷。”在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重要論述中,既有對人民這一概念的整體性觀照和系統性闡述,又有對人民群眾個體的深入細致體察,在整體與個體、個性與共性的辯証統一中,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人民觀的理論內涵。

進一步明確和強化了人民群眾的實踐主體地位。在治國理政實踐中確保人民的主體地位,確保人民賦予的權力始終用來為人民謀幸福,這是馬克思主義人民觀的重要內容,也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矢志奮斗的重要使命任務。歷史上,我們黨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創造了一個又一個歷史偉業。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創造性提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強調要充分激發全體人民的歷史主動精神,緊緊依靠人民,匯聚蘊藏在人民中的無窮智慧和力量﹔堅持人民是創造歷史根本動力的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充分尊重人民所表達的意願、所創造的經驗、所擁有的權利、所發揮的作用,把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重要論述,既包含對人民和江山關系的深刻把握,又進一步明確和強化了人民群眾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中的實踐主體地位和作用。

在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相統一中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社會發展有其客觀規律,人類創造歷史的活動,不可避免會受到客觀條件的制約,必須按客觀規律辦事。同時,人在規律面前並不是被動的,而是能動的。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價值取向,這一基本價值取向的實現,同樣必須遵循社會發展客觀規律,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我們黨充分尊重人民歷史主體地位,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主觀能動性,不斷把人民群眾創造的成功經驗上升為經濟社會發展的規律性認識、轉化為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同時,堅持按客觀規律辦事,把實踐作為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在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中檢驗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的正確性、科學性。正是在這一過程中,我們黨正確把握社會歷史發展的方向,制定和實施科學的路線方針政策,讓人民群眾有更多、更直接、更實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重要論述,深刻總結我們黨百余年來團結帶領人民不懈奮斗的實踐經驗,彰顯了尊重社會發展規律和尊重人民歷史主體地位的高度一致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必須堅持尊重社會發展規律和尊重人民歷史主體地位的一致性、為崇高理想奮斗和為最廣大人民謀利益的一致性、完成黨的各項工作和實現人民利益的一致性,永不脫離群眾,與群眾有福同享、有難同當,有鹽同咸、無鹽同淡。”這為我們在新時代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在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相統一中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作者為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


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哲學意蘊(學術隨筆)

劉 軍

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屬性和最鮮明品格。堅持人民至上,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論基點、價值支點、實踐原點。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彰顯了馬克思主義的根本政治立場和我們黨的性質宗旨,體現了歷史唯物主義群眾史觀在發展理論上的創造性運用。

為什麼人、靠什麼人的問題,是檢驗一個政黨性質的試金石,也是把握一種思想理論精神實質與內在邏輯的根本立足點。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始終同人民在一起,為人民利益而奮斗,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同其他政黨的根本區別。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根本目的就是為了讓人民過上好日子,無論面臨多大挑戰和壓力,無論付出多大犧牲和代價,這一點都始終不渝、毫不動搖。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創造性提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作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人民是決定性力量”等一系列重要論述,以新的內涵豐富和發展了歷史唯物主義群眾史觀。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深刻闡明了新時代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目的、內在動力、價值目標等問題,進一步深化了我們黨對發展的規律性認識,深刻體現發展目的論、動力論、價值論的有機統一。

從發展目的論來看,這一重要思想深刻回答了“為了誰”的問題,強調發展為了人民,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作為經濟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闡明了發展的根本目的,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人民立場。從發展的動力論來看,這一重要思想深刻回答了“依靠誰”的問題,強調依靠人民,尊重人民創造精神,匯集全體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揭示了發展的內在動力,體現了人民是推動發展的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觀。從發展的價值論來看,這一重要思想深刻回答了“由誰享有”的問題,強調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逐步實現共同富裕,闡明了發展的價值目標,體現了共產黨人的價值追求。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是一個抽象的、玄奧的概念,不能隻停留在口頭上、止步於思想環節,而要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各個環節。”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轉化,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強烈,同時我國發展面臨一系列亟待解決的突出矛盾和問題。面對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和發展中的問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部署新要求。完整、准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通過深化改革、創新驅動,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生產出更多更好的物質產品﹔不斷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讓人民享有更加廣泛、更加充分、更加全面的民主權利﹔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全面發展,繁榮文藝創作,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糧﹔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續用力,不斷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提出“精准扶貧”理念,組織實施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力度最強的脫貧攻堅戰,歷史性地解決絕對貧困問題﹔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加強生態環境保護,越來越多的人在美麗中國建設中享受到藍天白雲、清水綠岸、鳥語花香﹔等等。在這一過程中,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貫穿於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各個方面,體現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各個領域,包含一系列相互聯系、相輔相成的思想理念,體現了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統一、良性互動。實踐証明,走好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貫穿到黨和國家事業各領域、各方面,著力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就一定能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不斷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作者為北京大學教授)


為了讓人民過上好日子

深刻把握統籌發展和安全的價值取向

鄭石明

統籌發展和安全,增強憂患意識,做到居安思危,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一個重大原則。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發展和安全兩件大事,著眼於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多次強調要統籌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統籌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努力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高質量發展,就是能夠很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滿足人民需要是社會主義生產的根本目的,也是高質量發展的本質要求。國泰民安是人民群眾最基本、最普遍的願望,謀發展、保安全始終是人心所向、人民福祉所在。新時代,人民對安全的需要呈現出多樣化、多層次的特點,涉及就業、醫療、教育、衛生、健康等各方面,標准要求更新更高。高水平安全是以人民安全為宗旨的安全,要在諸如生產安全、糧食安全、能源安全、環境安全等各領域持續提升安全水平,更好服務和保障人民生存發展、安居樂業。這意味著在發展中要更多地考慮安全因素,通過發展舉措來提升安全實力,運用發展成果來夯實安全基礎,破解突出矛盾和問題,防范化解各類風險隱患,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是有機統一的,都是為了讓人民過上好日子,二者相輔相成、不可偏廢。發展是安全的基礎,不發展是最大的不安全﹔安全是發展的條件,沒有安全,經濟社會健康發展就無從談起。沒有安全的發展是脆弱的、不穩定的,沒有發展的安全是短暫的、不可持續的。堅持發展和安全並重,實現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動,是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社會長期穩定的必然要求。

一方面,高質量發展是實現高水平安全的基礎和目的。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是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關鍵。堅實的發展成果,是確保社會穩定、維護國家和人民安全的強大后盾。經濟發展水平越高,社會財富積累越豐富,越有能力將資源投入國防建設、社會保障、公共安全、生態環境保護等領域,從而提升整個社會安全系數,不斷增進廣大人民群眾的福祉。實踐表明,建立在高質量發展之上的安全才是可靠的、可持續的,不斷推進高質量發展才能與時俱進筑牢安全屏障。

另一方面,高水平安全是高質量發展的條件和保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動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前提都是國家安全、社會穩定。沒有安全和穩定,一切都無從談起。”發展的質量越高,面臨的安全挑戰就越大,就越需要高水平的安全作保障。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人民安全,強調“始終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牢牢樹立發展不能以犧牲人的生命為代價這個觀念”“堅持人民利益至上,始終把安全生產放在首要位置,切實維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牢記公共安全是最基本的民生的道理,自覺把維護公共安全放在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中來認識”“食品藥品安全關系每個人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等。面對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和復雜嚴峻的外部環境,隻有牢牢守住發展的安全底線,才能創造和諧穩定的發展環境。人民群眾的安全得到有力保障,就有了推動高質量發展的主體力量,就能在各種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挑戰中增強我們的生存力、競爭力、發展力、持續力。

現代化的歷史進程表明,發展和安全是一體之兩翼、驅動之雙輪,需要統籌兼顧、同步推進,實現動態平衡、相得益彰。當前,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我國發展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改革發展穩定面臨不少深層次矛盾躲不開、繞不過,來自外部的打壓遏制隨時可能升級。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挑戰,必須保持戰略定力,始終以人民利益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把人民的福祉和安全放在首位,統籌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這就需要牢牢把握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完整、准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聚焦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切實做好民生改善工作,著力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注重強化底線思維,增強憂患意識,抓緊補短板、堵漏洞、強弱項,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以高質量發展提升維護高水平安全的能力,以高水平安全為實現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讓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作者為暨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 人民日報 》( 2024年04月16日 第 09 版)

(責編:衛嘉、曲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