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人民熱評

人民熱評:從摩崖造像被涂抹破壞中,我們該反思什麼?

趙志疆
2023年11月15日17:08 |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
小字號

近日,四川巴中南江縣一處開鑿於北魏晚期,距今1400多年的摩崖造像被人涂抹破壞,引發關注。網友看完圖片后感慨:“簡直是毀容”“令人欲哭無淚,文物保護任重道遠”。

網友發布的圖片顯示,摩崖造像被涂抹得花花綠綠。一些造像的蓮座、衣服、頭飾、手中器物分別被涂上了不同的色彩。大紅大綠的詭異畫風,令寶貴的摩崖造像面目全非。而據媒體報道,涂料系學生繪畫的顏料或噴漆,肇事者是一位七旬老人,“請的就是鄉村泥瓦匠”。

當地鎮政府工作人員表示,“由於當地村民是信眾,認為涂色是在做好事,也是保護文物,因此沒有按照相關政策要求,向村委報告此事。”文保人員則表示,“因為在荒山野嶺,趕到時他們已經涂完了。造像是前兩年才發現的,還沒有納入文保單位,我們已經建了文物棚和監控,但太遠了在山裡面,當地的保護力量也有限。”

盡管刑法有“故意損毀文物罪”,但顯然並不適用於此次事件:因為該摩崖造像尚未列入“文物保護單位”,當地也隻能對涂抹摩崖造像的老人“批評教育”。由此不僅暴露出某些人文物保護意識不強的現實背景,而且暴露出一個普遍存在的難題:對於那些野外不可移動文物,到底應該如何加強保護?

所謂野外不可移動文物,泛指分布在郊外、人煙稀少地區的古遺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造像等文物古跡。因為位置偏遠,文保部門日常檢查的難度大大增加,在人防不足的背景中,如果物防、技防滯后,不僅容易使文物古跡遭受人為破壞,甚至容易成為不法分子盜竊、盜掘的重點目標。

就文物保護而言,野外不可移動文物數量最多、管理難度也最大。以發生此次事件的四川為例,全省現存石窟寺2134處,數量居全國首位。妥善保護這些文物古跡,首先需要高標准建設物防、技防體系,把有限的文物保護經費用在刀刃上。在此基礎上,有必要完善工作機制,加強跨部門溝通協作。此次事件中,文保部門吐槽“趕到時他們已經涂完了”。實際上,這也正是野外不可移動文物保護中經常遇到的問題——因為地理位置偏遠,僅憑文保部門一己之力難免貽誤時機。如果能建立起文保部門、屬地民警、基層社區高效聯動的工作機制,就能更加便捷高效地處置各類文保突發問題。

值得一提的是,當地村民與野外不可移動文物接觸最頻繁,在構建全方位文物保護體系的過程中,當地村民的積極參與不可或缺。現實中,有些野外不可移動文物遭受破壞,是因為村民缺乏文保意識所造成的無心之失。有鑒於此,有必要普及文物保護的基本常識,使村民增強文保意識和法律意識,從而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文物保護工作,讓他們成為第一時間發現文物安全隱患的“偵察兵”,建立起全員參與的牢固防線。

1400多年的摩崖造像被人涂抹破壞令人痛心,在積極修復文物的同時,能否舉一反三健全文物保護體系,無疑更為重要。

(責編:徐玉涵、曲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