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評:讓農村基層教師既要能扎根,也要教得好
“為支持農村教師隊伍結構不斷優化,2018年到2023年,中央財政累計安排855億元,持續支持實施相關計劃和政策,引導教師扎根農村、服務基層。”教育部新聞發布會上公布的一組數據引人關注。加大教育領域財政投入力度,優化支出結構,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政策導向,正是堅定不移推動教育均衡發展的務實行動。
強教必先強師,教師是教育發展的第一資源。如何讓更多優秀師資能夠扎根農村、服務基層,事關農村地區教育質量水平的提升,事關教育強國建設。新時代以來,我國堅持把教育作為國家戰略性投入予以優先保障,堅持將教師隊伍建設作為教育投入的重點,不斷提高教師特別是農村教師的待遇保障水平。數據顯示,2018年到2023年,中央財政累計安排了533億元,對特崗教師給予工資性補助﹔2020年起,安排了近1億元,支持教育部組織實施高校銀齡教師支援西部計劃﹔2018年到2023年,累計安排了300億元,引導中西部地區通過差異化補助政策,吸引更多優秀教師到鄉村學校任教。實打實的政策紅利,真金白銀的資金投入,為引導教師到欠發達地區鄉村學校任教提供了有力支撐。
事實上,教育投入一直是公共財政第一大支出。2018年到2022年,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累計投入21.4萬億元,年均增長7%,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連續11年保持在4%以上。從教育領域財政支出的重點來看,各級財政部門在持續加大教育投入的同時,優化經費投入結構,教育投入更多向教師工資待遇傾斜,支持和引導地方持續強化農村教師隊伍建設,有力推動了教育均衡和農村地區教育發展。正是得益於財政的支持和引導,越來越多高校畢業生到中西部學校、農村學校任教,為欠發達地區補充了大量的優秀師資,許多義務教育優秀教師和退休教師到脫貧地區、民族地區、革命老區、邊疆地區支教講學。2022年底,農村義務教育階段本科以上學歷專任教師比例為76.01%,比上年增長3.78個百分點。我國基礎教育普及水平總體達到世界中上行列。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加快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優化區域教育資源配置,強化學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發展,堅持高中階段學校多樣化發展”。今年6月份印發的《關於構建優質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的意見》明確“到2027年,優質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初步建立”“到2035年,市(地、州、盟)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水平顯著提升”的目標任務。當前,受制於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因素,我國農村教師隊伍能力水平仍較為薄弱。加快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一方面要堅持優先保障,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循序漸進、動態調整,不斷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另一方面要堅持補齊短板,持續深化綜合改革,按照“越是基層,越是艱苦,待遇越高”的激勵機制,優化資源配置方式。
讓農村基層教師不僅“能扎根”,還要“教得好”,這就要求除了有力的物質保障,還應在提高教學能力水平上下功夫。這也是為什麼反復強調“將更多的資金用於教師隊伍和學校內涵建設”“更加注重內涵發展”。比如加大對中西部欠發達地區農村骨干教師的培訓力度,推動縣域內校長和優秀骨干教師交流輪崗,支持教師創新教學方式,提高教師數字素養和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等等,這些方面大有可為。既打牢基礎,又夯實內功,定能加速補齊農村地區教育的短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