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第三屆人民網評大賽>>優秀作品

凝心鑄魂 奮進新征程 第三屆“人民紅”網評大賽參賽作品

“國潮”滾滾勁卷生活新風

章笑敏
2023年09月27日15:13 |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
小字號

你是否有這樣的新鮮認知?走上當今街頭,就像是穿越到奇妙時空:路遇女士的現代白襯衫下飄揚的是形制考究、色彩鮮妍的馬面裙裾﹔路旁駐唱的歌手撥弄著吉他,下一秒卻是渾厚嘹亮的戲腔開唱﹔再轉過街角,一股甜香躥入鼻腔,油花翻滾,隻見一隻醒獅茸茸可愛,瞪著大眼咧著嘴,同你一起卷入這席卷大街小巷的“國潮”新風——

是的,你我都沒有看錯,“國潮”——含有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因素之物或者融合中華優秀傳統文與時下潮流元素之物——就是當今中國最勢頭最盛的生活新風。

但是,對組成“國潮”的各大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來說,成為現下風靡全國甚至走向世界的潮流的過程並非一帆風順。反之,對於中華非遺而言,它們曾一度被埋沒於歷史的塵埃,被視作陳舊過時的“老古董”,甚至瀕臨消亡。有幸作為非遺從衰頹走向興盛這一過程的見証者,我願從個人視角出發,講講非遺傳揚一路走來的可喜變化。

早年許多中華文化遺產沒有得到應有的關注。一些經典戲曲評論卻隻寥寥幾條,叫人嘆惋“良作無人”。再說其他文化遺產:漢服長期是小眾服飾,少有人知其有形制幾何、紋樣幾多,漢服行游更為罕見﹔商業資本過於關注流行現代文化,各種活動現場少有非遺技藝身影,人們對其隻感陌生疏遠﹔談及更久遠的歷史遺產和許多少數民族的各項文化珍寶與技藝,傳播渠道之稀少更是鮮有聽聞。

缺錢、少人、少宣傳渠道等問題是彼時困鎖寶貴文化遺產重新走向大眾的束縛。正當中華非遺及其傳承人們無助地徘徊在命運的十字路口、不甘消亡又難改現狀的糾結之時,一道強力破開至暗伸出援手,為之打開改變命途的新生之路——2021年8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號召“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深入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工程”,並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往后,非遺保護作為融入國家重大戰略的重要任務得到了廣泛重視。中共中央的號召和有關部門的落實為非遺保護注入強心劑和破局之力。尤其是近年來,依托互聯網平台提供的多種傳播渠道,非遺的寶貴價值得到了應有的關注和重視,政府、企業、人民凝聚合力,主動加入到非遺的保護與繼承、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

如今人們的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已與新生的中華非遺密不可分。說小新變,《牡丹亭》既是為人熟知的唯美昆曲,也是古代追求自由的先鋒經典﹔傳統評彈與流行音樂結合,一曲《重返西湖》同當代人再話白蛇舊情﹔小眾漢服早已走入日常生活,釵冠裙袍是穿在身上的“文化自信”。論大成就,各地文旅深度結合,苗族苗銀、水族水書等民族文化借互聯網宣傳沖破閉塞,豐富中華民族藝術審美情趣﹔三星堆青銅器、敦煌壁畫等歷史文化與當代藝術相融轉型文創IP,以萌趣之姿擁抱千家萬戶﹔米哈游公司旗下游戲《原神》創新運用中國傳統皮影、戲劇、節慶等文化元素俘獲年輕之心,展現古典文化魅力,一曲《神女劈觀》更是唱響全球,真真正正將中華非遺送上世界舞台……

縱覽風雨兼程,中華非遺在國家舉旗號召、全民注目參與、自身守正創新下一步一個腳印,重新聚焦社會目光。新時代,中華非遺還將繼續與時代對話,與世界交流:作為中華文明綿延傳承的生動見証,滋養中華民族精神田野﹔創新表達中華文明,積極開放擁抱大千文化,與廣大人民同攜手、辟新途,共乘“國潮”,滾滾而來,維新不衰——

(責編:燕帥、曲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