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熱評:期待更多青年科技人才探索科學“無人區”

科學探索如同登山,如何鼓勵更多人勇攀“高精尖”、敢於探索“無人區”?需要在全社會喚醒科學家精神,也要在體制機制上夯實根基。
前不久,第五屆“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正式揭曉,48位青年科學家榜上有名。作為目前國內金額最高的青年科技人才資助項目之一,“科學探索獎”面向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十個領域,支持在中國內地及港澳地區全職工作、45周歲及以下的杰出青年科學家,每位獲獎人將在5年內獲得總計300萬元人民幣獎金,並且可以自由支配獎金的使用。這為青年科學家立足科學前沿,挑戰長周期、高風險、顛覆性的研究工作提供充足資金保障,對激勵更多人探索科學“無人區”具有重大意義。
從科研工作規律來看,科研特別是基礎科學研究不可能立竿見影,要想實現從“零”到“一”的突破,離不開久久為功的長期投入。正所謂“板凳要坐十年冷”,對於科研工作者而言,摒棄浮夸、祛除浮躁固然要靠滿腔熱忱和探索精神,全社會也要給予關心關注、營造包容氛圍、提供大力支持。從這個角度來看,“科學探索獎”最大意義在於賦予青年科學家自由探索的廣闊空間和試錯可能。讓科研工作者回歸科研本身,秉持純粹的科研探索精神,心無旁騖投身到前沿科技研究和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去嘗試、去鑽研、去攻克,定能讓更多優秀人才脫穎而出、讓更多科研創新成果持續涌現。
近年來,我國基礎科學領域捷報頻傳。從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証明量子計算優越性,到古基因組分析揭示近萬年來中國人群的演化遷徙歷史,從有效提升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壽命,到首次突破車載燃料電池催化活性限值……這些成果見証我國基礎研究能力的提升,正是得益於“科學探索獎”等提供的穩定支持投入機制。截至今年6月,“科學探索獎”獲獎人中共有7人研究成果入選年度“中國十大科學進展”,在科學類知名刊物CNS(《細胞》《自然》《科學》)共發表論文29篇。實踐証明,通過鼓勵社會力量設立科學基金、科學捐贈等多元投入,充分發揮優秀科學家的主體作用,確保“好鋼用在刀刃上”,有助於打造更多原始創新策源地和基礎研究先鋒力量。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科學研究范式發生深刻變革,基礎研究轉化周期明顯縮短,國際科技競爭向基礎前沿前移。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加強基礎研究、突出原創、鼓勵自由探索,是實現我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必然要求。把握大趨勢,下好“先手棋”,迫切要求我們堅持目標導向和自由探索“兩條腿走路”,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遵循科研工作規律,優化資源配置和布局結構,不斷提高科研激勵、支持、保障的制度效能,構筑鼓勵探索、寬容失敗的學術文化和科研生態體系。總結和借鑒14位科學家聯合騰訊的經驗,不斷完善科學獎勵制度,探索社會資金支持基礎研究創新模式,走出一條社會力量資助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探索的創新路徑,“科學探索獎”等創新探索大有可為,必將大有作為。
在談及獲得資助的影響時,“底氣”和“定力”是“科學探索獎”獲獎人最喜歡用的關鍵詞。有底氣就能不懼挑戰、勇於突破,有定力才能乘勢而上、善作善成。我們堅信,有黨和國家的大力支持,有體制機制的堅實支撐,我國青年科學家定能在前沿科技領域不斷實現新的突破,創造更多享譽世界的研究成果,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