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厚植鄉村興業致富內生動力(現場評論)

孟繁哲
2023年05月23日06:1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燕山深處,灤河岸邊,山野泛青。來到河北省灤平縣,已是傍晚,火斗山鎮孫營村的文化廣場上,孩子們正在玩耍嬉戲。環顧四周,籃球場、小花園、垃圾處理站等設施一應俱全,紅瓦白牆的民居整潔有序。

  見文化廣場旁幾名村民正在閑聊,筆者走過去攀談:“咱村這些年啥變化最大?”這一問,話匣子可打開了,七嘴八舌,好不熱鬧。

  “路的變化最大咧!過去,孫營村沒硬化路,下雨就是一腳泥,真埋汰!”村干部梁樹江率先“拋磚”,“10年前路修了,燈也亮了,出門可方便咧。”

  村民邢亞杰插了話:“我瞅著是水!以前村裡就一眼井,喝水全靠中午開倆小時水泵,可費事了。2016年通了自來水,得勁兒!”

  “村還是那個村,可當年路上到處都是草堆、糞堆,過車都費勁。”一旁的王強嗓門大,說話也直,“現在雜物都清了,垃圾有人專門拉走。地上這麼干淨,你捏著垃圾轉悠,都不好意思隨手扔!”

  脫貧戶馬秉金剛從山裡採藥回來,他掰著手指頭算起賬:“要我說,還是收入。我是村裡的衛生員,老伴是村裡的網格員,加上外出打工和土地流轉的收入,每年能掙四五萬元。”

  “那還有啥新期盼嗎?”筆者追問。

  “兜底的好政策別變,掙錢的好工作更多。”這次的回答,出奇一致。

  環境更美、日子更紅火,是今天包括孫營村在內的中國鄉村的真實寫照。打贏脫貧攻堅戰后,鄉親們對美好生活有了更多期盼。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讓鄉親們生活更上層樓,既要把產業振興作為重中之重,又要把鞏固脫貧成果作為底線任務。

  沒有產業的興旺,就沒有理想的就業和收入。鄉村產業振興要在彰顯地域特色上下功夫,在促進三產融合中找出路。張百灣鎮周台子村的長粒香米、金溝屯鎮下營子村的中草藥、付營子鎮頭道河村的蘋果……灤平的不少村鎮,利用自然稟賦優勢,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大力發展特色種植業,並以此為基礎衍生出精品民宿、鄉村旅游等特色服務業,促進了村民就近就業增收。事實証明,獨特的自然稟賦和生態資源蘊含著比較優勢。揚長避短、善用優勢,就能做大特色產業、延長產業鏈,把更多增值收益留在農村、留給農民。

  確保脫貧不返貧,就要兜底穩收入。以馬秉金為例,他兒子2019年患重病,治療費用高,如果沒有大病保險、低保,生活會很困難。得益於防止返貧動態監測體系,當地實現了從“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的轉變,馬秉金一家很快享受到“一戶一策”幫扶。應看到,關注重點人群、兜住基本民生底線,既擴大幫扶政策的覆蓋面,也提高分層分類的精准度,才能更好兼顧效率與公平。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關鍵在干。如何增強群眾內生發展動力,是一道必答題。有產業、能就業,有保障、可兜底,為群眾過上好日子創造了有利條件。但說一千道一萬,自己動手才能豐衣足食。鄉村振興依然要重視扶志扶智。參加學習培訓,成為技能高手﹔抓住政策機遇,擴大生產規模﹔融入產業體系,把資源變成資產……充分發揮群眾的主體作用,集眾智、匯眾力,必能激發出致富興業的強大力量。

  為經濟作物追肥剪枝,行走在崎嶇山路上護林防火,加緊排練評劇為村裡文藝活動做准備……眼下,灤平人可忙著呢。新征程上,鉚足干勁、銳意進取,繼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鄉親們的腰包會越來越鼓,日子會越過越紅火。

  (作者為本報評論部編輯)


  《 人民日報 》( 2023年05月23日 05 版)

(責編:楊光宇、曲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