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來論:深入基層,挖掘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更多動能
“村晚”活動東西南北齊上陣﹔“雲端”看展進村入戶﹔城市書房、閱讀島等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空間遍地開花……公共文化服務是保障人民文化權益、改善人民生活品質、補齊我國文化發展短板的一項重要途徑。
近日,中央宣傳部、文化和旅游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組織遴選的51個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典型案例向社會公布,映射出人民群眾更加豐富、更高質量精神文化生活的一個側面,也為各地深入推進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打開新思路。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脈。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公共文化建設取得顯著進展,呈現蓬勃發展生動景象。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公共圖書館法頒布實施﹔《關於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關於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等相繼出台﹔基層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絡從原有的6000多個文化館、圖書館,已發展為9.5萬個分館、服務點……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四梁八柱”的制度框架基本建立,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設施網絡更加健全,優質文化產品和服務日趨豐富。
公共文化服務離人民群眾最近的地方在基層。推動文化發展、建設文化強國,從根本上說是為了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也因此,基層公共文化服務既要貼近百姓需求、從實際出發,也要鑄魂賦能、引領風尚。在“下沉”上下功夫,湖南在省級法規中明確“居民住宅區配套建設公共文化設施”﹔在“參與”上花力氣,今年全國“村晚”春節假期活動參與人次7969萬﹔在“特色”上動腦筋,湖北省“村晚”“村游”示范活動、“萬名司機講家鄉故事大賽”等形成縣縣有品牌、鄉鄉有特色、村村有亮點的群眾文化活動格局。深入至基層的“神經末梢”,公共文化服務在群眾中間伸手可及,正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不斷注入源頭活水。
要重視量的發展,更要重視解決質的問題。隨著“缺不缺、夠不夠”的問題總體上得到解決,“好不好、精不精”的問題更加凸顯。這對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發展提出更高要求。在實踐中,各地不乏生動案例:圍繞“15分鐘便民文化圈”建設,寧夏回族自治區讓城市書房、文化驛站等公共文化空間與百姓生活同頻共振﹔回應上班族、學生的錯時、延時需求,廣東省打造出“博物館之夜”“美術館之夜”等夜間文化服務品牌﹔借助數字化服務,城鄉群眾共聚“雲端”,共享豐富公共數字文化產品……補短板、強網絡、促融合,優化基層公共文化設施布局,推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一體建設,覆蓋城鄉、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正加快構建。
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不僅是人民需求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人們時時刻刻都存在的、不會因第一位的物質需求而湮滅的高層次需求。滿足好人民群眾基本文化需求,服務好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規劃》提出,到“十四五”末,我國公共文化服務布局更加均衡、服務水平顯著提高、供給方式更加多元、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取得新的突破。不斷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讓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典型案例更多涌現,將為全社會文化創新創造激發活力,為我國文化事業發展注入澎湃動能。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