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讓大運河文化在新時代綻放出璀璨光彩

張環宙
2022年12月06日06:0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流動的文化,要統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作為流動的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繁榮興盛的歷史見証,也是一部書寫在華夏大地上的宏偉詩篇。我們要深入挖掘和豐富大運河文化內涵,不斷創新保護傳承利用的方式方法,努力建好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讓大運河文化在新時代綻放出璀璨光彩。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我國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工作,要求深入挖掘以大運河為核心的歷史文化資源,把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同生態環境保護提升、沿線名城名鎮保護修復、文化旅游融合發展、運河航運轉型提升統一起來,為推進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指明了方向。

  深入推進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有利於打造中華文化重要標志,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充分彰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持久影響力、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強大生命力。大運河地理空間跨度大,延續使用時間長,文化遺產資源多,經濟社會發展基礎好。大運河文化積澱著我國勞動人民的偉大智慧和勇氣,傳承著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和文明,為運河兩岸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豐厚的文化滋養。讓古老大運河煥發時代新風貌,對於打造宣傳中國形象、展示中華文明、彰顯文化自信的亮麗名片具有積極意義。我們要正確把握保護、傳承、利用三者之間的辯証關系,緊密結合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深入挖掘大運河文化的精神內涵和時代價值,在創新保護傳承利用方式方法上下功夫。

  深入挖掘和豐富大運河文化內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古為今用,深入挖掘以大運河為核心的歷史文化資源。”大運河沿線城市因運河而生、隨運河而興,孕育出豐富的水運文化、貿易文化、鄉土文化、城市文化、生態文化等寶貴文化資源。然而,長期以來,大運河系統性、全方位的遺產保護和文化展示不足,保護、挖掘和闡釋大運河所承載的豐厚優秀傳統文化不夠。新時代十年,隨著《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規劃》的頒布實施,大運河文化的保護、挖掘和闡釋工作逐步加快。沿岸城市致力於將大運河打造成為彰顯千年歷史的文化印記、滋潤美好生活的文化力量、凝聚民族精神的文化精髓,大力傳承和弘揚大運河所蘊藏的民族團結追求統一、勤勞勇敢自強不息、開放包容兼收並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等時代精神。

  當前,深入挖掘和豐富大運河文化內涵,深入闡釋和生動展現大運河在推動中國歷史和中華文明發展演進中的重要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要以大運河沿線一系列主題明確、內涵清晰、影響突出的文物和文化資源為基礎,聚焦重大思想文化問題開展深度研究,生動呈現大運河文化的獨特創造、價值理念和鮮明特色。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發展方向,深入挖掘文物和文化資源精神內涵,充分體現大運河文化中蘊藏的中華民族偉大創造精神、偉大奮斗精神、偉大團結精神、偉大夢想精神,並使之煥發出新時代風採。加強大運河文化系統研究,整理挖掘沿線文物和文化資源所荷載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重頭故事,構建與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相適應的理論體系和話語體系。同時,大力培養專業研究人才隊伍,推進大運河文化研究機構建設,通過持續抓好重大項目、重點項目,不斷提升大運河文化研究的規模和質量,為挖掘和豐富大運河文化內涵提供有力保障。

  不斷創新保護傳承利用方式方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放在第一位,同時要合理利用,使其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滿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方面充分發揮作用。”文化的生命力在於貼近生活、服務人民。推進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要善於運用現代文化呈現形式和技術手段,創新方式方法,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文化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統籌文化與經濟、文化與社會、文化與生態的關系,處理好傳統性與時代性、民族化與國際化的關系,充分發揮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作用。一是完善文物保護管理機制。把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同生態環境保護提升、沿線名城名鎮保護修復等統一起來,根據文物和文化資源的整體布局、稟賦差異及周邊人居環境、自然條件、配套設施等情況,重點建設重要遺址遺跡保護利用設施、主題博物館和專題文博場館等。二是拓展活化利用方式。加快推進文化數字化進程,建設好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官方網站、數字雲平台、數據管理平台,通過數字場景重新呈現大運河的輝煌歷史和發展脈絡,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讓文化說話。辦好大運河特色主題活動,培育文化旅游品牌,打造文化旅游精品線路,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加多元和個性化的旅游服務。三是深化國際交流互鑒。加強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世界文化遺產保護方面的合作,積極與其他國家的運河沿線城市開展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交流合作,充分利用數字技術與新媒體創新表達方式,建立國際化大運河傳播平台,在世界舞台上傳播好中國大運河文化,為世界運河文化交流互鑒搭建平台和橋梁,促進中外文明交流互鑒。

  (作者為浙江外國語學院大運河國際研究中心教授)


  《 人民日報 》( 2022年12月06日 09 版)

(責編:白宇、仝宗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