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整版闡釋:社會主義現代化理論的創新突破
《 人民日報 》( 2022年08月22日 09 版)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中國共產黨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最新理論成果,以一系列原創性戰略性重大思想觀點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從發展階段、發展動力、發展價值目標等許多方面豐富發展了科學社會主義,包括創新發展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理論。本期學術版圍繞這一主題,刊發3篇文章進行闡釋。
——編 者
社會主義現代化理論的創新突破(學苑論衡)
吳曉明
現代化是一個世界性潮流,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是科學社會主義的重要議題之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不斷探索、勇於開拓,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運用大歷史觀認識和把握中國式現代化,可以清楚看到,中國式現代化的成功推進和拓展,不僅徹底改變了中華民族的歷史命運,而且實現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理論和實踐的創新突破,為世界社會主義發展注入強大生機活力,為推進世界現代化進程作出重要貢獻。
以大歷史觀認識和把握中國式現代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18世紀出現了蒸汽機等重大發明,成就了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啟了人類社會現代化歷程。”現代化幾乎與西方工業文明相伴而生。歷史上,西方國家借助其先行構建和主導的資本主義現代化體系壟斷了現代化的定義權和解釋權,並對廣大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進行奴役和壓迫。在由西方國家主導的現代化體系中,后發國家往往被動卷入現代化進程,要實現現代化絕非易事。
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資產階級使農村屈服於城市的統治……它使未開化和半開化的國家從屬於文明的國家,使農民的民族從屬於資產階級的民族,使東方從屬於西方。”經過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考察,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深刻揭示了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的趨勢:“各個相互影響的活動范圍在這個發展進程中越是擴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閉狀態由於日益完善的生產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間的分工消滅得越是徹底,歷史也就越是成為世界歷史。”
近代中國對現代化道路的求索,就處於“東方從屬於西方”“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的歷史背景之下。1840年鴉片戰爭以后,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被迫卷入由西方主導的現代化體系,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中華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難。為改變自身命運,中國人民奮起反抗,探尋適合自身的現代化道路。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等雖然都做出過現代化的嘗試和探索,但都以失敗告終。實踐証明,一個民族的現代化道路和進程取決於其所處的具體社會條件和歷史環境。把西方資本主義現代化作為一般公式,並把這種“超歷史的”公式先驗地強加於他人是行不通的。實踐証明,現代化任務的普遍性隻有通過每一民族在其社會歷史發展中的具體性才可能得以實現。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建設的現代化必須是具有中國特色、符合中國實際的”。中國這樣一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國情復雜的東方大國想要徹底改變自身命運,必須在先進政黨領導下,在科學理論指引下探尋適合自身的現代化發展道路。隻有這樣,才能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肩負這一歷史使命,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謀求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斗爭就有了主心骨,中國人民就從精神上由被動轉為主動。正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人民找到了適合自身的現代化道路。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創造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成就,為創造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創造了根本社會條件﹔創造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偉大成就,為創造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創造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成就,為創造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充滿新的活力的體制保証和快速發展的物質條件﹔創造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成就,為創造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更為完善的制度保証、更為堅實的物質基礎、更為主動的精神力量。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為指導,堅持走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中華民族徹底改變了自身歷史命運,創造了人類現代化史上的奇跡,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正在徹底改寫現代化的世界版圖。
豐富和發展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理論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推進的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本質屬性決定,中國式現代化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斷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在理論和實踐上不斷創新突破,豐富和發展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理論,讓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的中國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
從1516年英國人托馬斯·莫爾出版《烏托邦》算起,世界社會主義已走過500多年的歷程,其從空想到科學、從理論到實踐、從一國實踐到多國發展,反映了人類對美好社會制度的追求。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就是這一美好追求的具體實踐。同時也應看到,社會主義是前無古人的事業,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沒有現成的經驗可循,必然要在摸索中前進。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社會主義遭受嚴重曲折陷入低潮。
認識和把握中國式現代化,同樣需要將中國式現代化置於世界社會主義在曲折中發展的歷史背景下來把握。經過新中國成立70多年特別是改革開放40多年的不懈奮斗,經過長期實踐探索、經驗總結和理論創新,我們黨對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在認識上不斷深入、在戰略上不斷成熟、在實踐上不斷豐富,我國現代化進程深入推進。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奠定了新時代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堅實的思想理論基礎。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指引下,我們黨在理論和實踐上實現一系列創新突破,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並賦予中國式現代化一系列鮮明特質。在現代化觀方面,強調“隻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會有正確的發展觀、現代化觀”。在把握現代化的中國特質方面,強調“我國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在發展過程方面,闡明“我國現代化同西方發達國家有很大不同。西方發達國家是一個‘串聯式’的發展過程,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信息化順序發展,發展到目前水平用了二百多年時間。我們要后來居上,把‘失去的二百年’找回來,決定了我國發展必然是一個‘並聯式’的過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是疊加發展的”。在實現方式方面,強調“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一個地區、一個民族都不能落下,同時我國區域差異大、發展不平衡,現代化進程不可能齊步走,要鼓勵有條件的地區率先實現現代化,支持帶動其他地區實現現代化”。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堅持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這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具有裡程碑意義,為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朝著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奠定了堅實基礎。這一系列理論和實踐上的創新突破,豐富和發展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理論,科學回答了社會主義國家如何實現現代化的重大命題,在21世紀的中國展示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強大生機活力,使世界范圍內兩種意識形態、兩種社會制度的歷史演進及其較量,發生了有利於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的深刻轉變。
為推進世界現代化進程作出重要貢獻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這個世界上最大發展中國家實現了現代化,意味著比現在所有發達國家人口總和還要多的中國人民將進入現代化行列,其影響將是世界性的。”深刻認識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貢獻,需要將中國式現代化置於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置於人類社會現代化發展道路的探索中加以把握。
科學社會主義深刻揭示了資本主義產生、發展、滅亡和共產主義取代資本主義的歷史必然性,對未來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過程、發展方向、一般特征作了科學預測和設想。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深刻闡明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和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揭示了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和共產主義必然勝利的歷史規律。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馬克思進一步指出:“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裡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兩個必然”的歷史規律和“兩個決不會”的歷史依據,在世界現代化進程中不斷得到驗証。在世界現代化進程中,西方資本主義現代化使全球少部分人口實現現代化,卻帶來必須由全人類共同面對和解決的嚴峻問題。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世界處於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之中,人類社會迫切需要找到新的現代化道路以克服資本主義現代化的固有弊端,為推進世界現代化進程提供全新選擇。
進入新時代,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我們黨堅持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堅持把國家和民族發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把中國發展進步的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經過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理論和實踐上的創新突破,中國式現代化得到成功推進和拓展。不僅如此,中國還提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等重大思想理念,成為新時代中國式現代化創新突破的重要內容,成為推進世界現代化進程的重要力量。
實踐証明,治理一個國家,推動一個國家實現現代化,並不隻有西方制度模式這一條道,各國完全可以走出自己的道路來。中國式現代化在理論和實踐上的創新突破,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注入重要的積極變量,為廣大發展中國家摒棄西方以資本為中心的現代化、兩極分化的現代化、物質主義膨脹的現代化、對外擴張掠奪的現代化老路,破除“現代化就是西方化”的迷思,探尋適合自身的現代化道路提供了有益借鑒、全新選擇,為推進世界現代化進程貢獻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
(作者為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
深化社會主義價值目標理論(思想縱橫)
趙中源
馬克思認為:“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為了誰的利益而奮斗是判斷政黨價值立場的依據。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思想堅持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價值立場與價值追求,清晰回答了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價值目標、價值標准等問題,彰顯著人民至上的價值追求,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深化了社會主義價值目標理論。
馬克思主義是為無產階級和人類謀解放的學說。從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宏觀探尋到資本主義社會矛盾的微觀考察,從包含“新世界觀萌芽”的《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到被譽為“工人階級的聖經”的《資本論》,馬克思主義始終圍繞“為人類求解放”這一主題展開。馬克思主義揭示出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科學闡明了人民的主體性需要通過實踐得以體現的內在邏輯。科學社會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強調在共產黨的領導下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確立無產階級專政,實現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的直接結合,發展社會生產力,建立起“一個更高級的、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即共產主義社會。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是指在生產力高度發達、人民精神境界極大提高的基礎上,實現人的智力和體力的全面充分發展,實現人的能力和個性的自由充分發展。社會主義追求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既具有符合人類根本需要與理想的合目的性,又具有反映社會進步必然趨勢的合規律性。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人民是我們黨執政的最大底氣,是我們共和國的堅實根基,是我們強黨興國的根本所在。”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標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歷史任務,提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強調“隻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會有正確的發展觀、現代化觀”,明確提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闡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價值目標。
肯定人民群眾在社會歷史發展中的決定作用,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基本觀點。馬克思、恩格斯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堅持群眾路線,就要堅持人民是決定我們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充分調動人民積極性,始終是我們黨立於不敗之地的強大根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凸顯了人民在推動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主體作用。我們黨堅持尊重群眾首創精神,尊重人民群眾在實踐活動中所表達的意願、所創造的經驗、所擁有的權利、所發揮的作用,充分激發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彰顯了發展手段與發展目標的有機統一。發展手段是實現發展目標的必要條件和保証,發展目標決定著發展手段的選擇。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要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各環節。這一思想強調為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而奮斗,堅定不移增進民生福祉,不斷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我們黨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始終指向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目標。要求通過發展社會生產力,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最終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對社會基本矛盾運動規律的認識達到新高度
社會主義發展動力理論實現新發展(專題深思)
董振華
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相互作用、相互制約,構成社會的基本矛盾運動,支配著社會發展歷史進程。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充分體現我們黨對改革的認識不斷深化,對社會基本矛盾運動規律的認識達到新高度,豐富和發展了社會主義發展動力理論。
在“為什麼改”問題上,認識更加深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成就。同時,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生產關系、上層建筑中不相適應的問題也有新的變化。習近平總書記科學把握全面深化改革所處的發展階段和時代特征,指出“改革開放越往縱深發展,發展中的問題和發展后的問題、一般矛盾和深層次矛盾、有待完成的任務和新提出的任務越交織疊加、錯綜復雜。改革開放中的矛盾隻能用改革開放的辦法來解決”“堅決破除一切不合時宜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吸收人類文明有益成果,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這體現出把社會基本矛盾理論與社會主義運動的具體實踐統一起來,從理論和實踐結合上實現了對社會主義發展動力理論的新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既立足於解決當前矛盾和問題,又著眼長遠目標和發展,結合我國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對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義作出深刻闡釋,強調“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根本動力仍然是全面深化改革”“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進一步明晰全面深化改革的歷史必然性、現實緊迫性,揭示其動力作用。
在“往哪兒改”問題上,方向更加明確。全面深化改革往什麼方向走,這是一個帶有根本性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全面者,就是要統籌推進各領域改革,就需要有管總的目標,也要回答推進各領域改革最終是為了什麼、要取得什麼樣的整體結果這個問題。”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把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明確為“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並圍繞總目標明確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體制和黨的建設制度等具體目標,合理布局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戰略重點、優先順序、主攻方向、工作機制、推進方式和時間表、路線圖,形成了改革理論和政策等一系列新的重大突破。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是一個有機整體,前一句規定了根本方向,后一句規定了在根本方向指引下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鮮明指向,兩句話都講,才是完整、全面的。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的改革開放是有方向、有立場、有原則的。”這個方向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而不是其他什麼道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刻揭示了全面深化改革與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之間的辯証關系,回答了各領域改革中具有方向性、全局性、戰略性的重大問題,引領全面深化改革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前行。
在“為誰改”問題上,價值指向更加鮮明。馬克思指出:“沒有需要,就沒有生產。”人們都有不斷改善自己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正是這種需要推動著生產和社會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須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要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各個環節,做到老百姓關心什麼、期盼什麼,改革就要抓住什麼、推進什麼,通過改革給人民群眾帶來更多獲得感”。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這是我們黨正確把握社會發展動力和社會發展規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充分體現。全面深化改革從人民群眾最期盼的領域改起,從制約經濟社會發展最突出的問題改起,著力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使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在“怎麼改”問題上,方法更加科學。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開放是前無古人的嶄新事業,必須堅持正確的方法論,在不斷實踐探索中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創造性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學方法和有效路徑,形成全面系統的改革方法論,為推動改革行穩致遠提供了根本遵循。一是堅持問題導向深化改革。在制定方案、部署落實上,強調改革是奔著問題去的,哪裡矛盾和問題最突出,就重點抓哪項改革。二是運用系統思維,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加強各項改革關聯性、系統性、可行性,使各項改革舉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實施過程中相互促進、在實際成效上相得益彰。三是運用辯証思維,處理好一系列重大關系。在推進改革中,強調處理好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的關系、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的關系、全局和局部的關系、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的關系、膽子要大和步子要穩的關系、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四是堅持加強黨的領導和尊重人民首創精神相結合,既注重發揮黨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又堅持人民是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動力,緊緊依靠人民推動改革。
(作者為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哲學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 人民日報 》( 2022年08月22日 09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