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田挑上了“金扁擔”(中國道路中國夢)
這幾年,隨著國家農業裝備水平不斷提升,種田挑上了“金扁擔”:過去,父輩們挽褲赤腳,手插青秧、揮鐮割麥,“一滴汗珠摔八瓣”﹔現在,大田種糧機器多,耕、種、收全程機械化,指尖一動就能耕耘,“人在干、雲在轉、數在算”。利用設備、推廣技術、維護農機,作為農機合作社的一員,我也成了鄉親們口中的“田保姆”。
農機能在田間派上大用場,和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密不可分。以前,田間道路不暢,大型農機下不了地,鄉親們全靠人力種田。后來,隨著高標准農田項目的落地,我們村修路打井、整修水利,農業生產條件大為改善。經過一番研究,我發現靠著機械化種田有前途,並且農機服務還能造福鄉裡,一舉兩得!我決定返鄉種地。
沒有農業機械化,就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創業之初,我主動尋求縣農機部門的指導和培訓,認識到農業機械是帶動農民增產增收的重要力量。2015年,我牽頭成立農機專業合作社。剛開始,步子邁得小,農機數量不多,就在村裡小范圍作業。很快,縣裡推廣建設高標准農田,急需大量的先進機械提供服務。我一口氣購入10多台高性能大機械,推進深鬆整地、試水社會化服務,作業水平不斷攀升。大型拖拉機、耕種一體機、植保無人機……如今,農機大院裡停滿了各式各樣的現代化農機,合作社也順勢推出了耕、種、收全鏈條服務。
機械化種田有啥好處?不能隻讓鄉親們看熱鬧,關鍵還要有錢掙。拿農田打藥來說,人工打藥,一人一天頂多10畝地,而植保無人機一天能作業幾百畝,節水減藥。裡外算下來,一畝地省了好幾十塊錢,不光節本高效,還能增產增效,生產的糧食成了面粉廠的“香餑餑”。由於嘗到了甜頭,越來越多的鄉親們主動上門,委托合作社幫忙耕種,現在已經輻射周邊十幾個村子。
豐收底氣從哪裡來?機收減損是塊大頭。“不比收得快,看誰丟損少。”鄉親們總說,機收減損是糧食豐收的“幕后英雄”。每年臨近豐收,合作社都會提前升級農機、做好機手培訓,努力降低機收損失率,力爭糧食顆粒歸倉。增效與減損並重,才能讓鄉親們增產又增收。這不,今年夏收,合作社服務對象的小麥畝產達到858公斤,一舉創下全縣小麥畝產紀錄。
科技進步讓種地越來越輕鬆,傳統農業朝著智慧農業加速轉變。今年我們村有了5G基站,用手機就能看植保效果、土壤墒情、氣象參數。用好大數據,心裡更踏實了。種糧有賺頭、技術有准頭、未來有盼頭,大家積極性更高了。前不久麥播時節,合作社的服務訂單比去年又多了兩成!農業更強、農村更美、農民更富,正在成為鄉村振興的生動注腳。
(作者為河南省尉氏縣富民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本報記者常欽整理)
《 人民日報 》( 2021年11月18日 05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