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1+1:老人難過“智能關”,民政部有說法

蔣萌

2020年10月26日15:15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
 

近日,民政部養老服務司有關負責人表示:當前,智能技術、信息技術日新月異,讓人們的生活越來越便捷,但是也出現了不少老年人沒有智能手機、不熟悉智能化設備操作導致遇到許多困難和麻煩等問題。下一步,民政部將以老年人為中心,推動解決老年人在民政服務中遇到的智能技術困難。

重陽節剛過,社會對老年人的關心不該過去。由於出示不了“健康碼”,屢屢遇阻﹔不會網上挂號或購票,面臨新的“看病難”“出行難”﹔不懂APP預約,連一些公共場所都進不了……老年人在數字化、智能化生活中“碰壁”不勝枚舉,面臨的“數字鴻溝”不容小覷。

究其原因,人上了年紀,腦力難免減退,許多老人也習慣“按部就班”﹔如今的智能設備和軟件則是多元集成,操作“隨機應變”——不光綁定手機號、身份証、銀行卡、社保卡等各種個人信息,而且需要密碼、短信、預留問題、人臉識別等諸多驗証﹔操作邏輯各有不同,頻頻更新“變化多端”。面對一款新設備、新軟件,年輕人尚且需要熟悉的過程。對不少老人來說,這無疑太復雜。加上網絡詐騙不時曝光,不少老人更存在不敢學、不敢用的心理疙瘩。

簡言之,老年人與中青年在知識結構、思維邏輯等方面有“代溝”,不能想當然地要求他們一下就“與時俱進”。幫助老年人克服“智能關”,要有針對性,要從多方面著手。

對年紀不是很大、有學習意願的老人,不妨助他們一臂之力。民政部有關負責人表示:“鼓勵村(居)委會社區工作者、志願者、養老機構工作人員、家屬等,幫助老年人學習智能手機、信息平台等新技術。”事實上,某些“時髦老人”已經會刷朋友圈、用手機支付、習慣網購,說明隻要耐心細致地教,一些老人的學習能力會被喚醒。年輕人別光感慨“別人家的兒女”給老人手繪“網紅說明書”,自己常回家看看,手把手教教,沒准就會發現父母的進步。

智能產品強調智能,更應向老人主動靠攏。民政部表示,將聯合相關部門,深入研究老年人在智能技術中遇到的困難,提高涉老智能產品的適老性。對設計者和生產者來說,應當進行針對性研發,滿足老年人需求。

人與人的交流終歸是最直接、最人性化的,社會服務行業也需保留一定數量的人工服務、實體咨詢、現場指引。這不僅是確保老年人能夠接受必要的服務、維護老年人的合法權益,而且對其他社會群體同樣有利。

預測顯示,“十四五”期間我國老年人口將突破3億。應對人口老齡化挑戰,是一個系統工程,破解“智能門檻”只是其中一項工作。挑戰和機遇並存,服務好“夕陽紅”,未必不能創造“朝陽產業”。無論如何,讓老人安享晚年,是兒女的義務和社會的責任。夕日曾為社會奉獻付出、今日步履蹣跚的老人,渴望中青年多一些耐心、多一點等待,這也是道德、良知乃至法治的要求。

 

小蔣的話:大家好,我是小蔣 。國事,家事,天下事,天天都有新鮮事。你評,我評,眾人評,百花齊放任君看。觀點各有不同,角度各有側重,隻要我們尊重客觀、理性公正。

(責編:蔣萌、仝宗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