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有些高校存在畢業生就業虛假簽約等行為,教育部14日晚間表示,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就業數據弄虛作假,將對相關違規行為嚴肅處理,發現一起,查處一起,切實保障畢業生就業合法權益。
2020年高校畢業生達874萬人,同比增加40萬人,畢業生人數創歷史新高。另一方面,受疫情影響,就業形勢趨緊,“保就業”“穩就業”成為今年政府工作重中之重。對此,壓力須轉化為動力,困難須千方百計克服,而不能動歪腦筋,更不可在就業數據上“注水”——那等於作假,既傷了畢業生的心,又侵犯其合法權益,還會干擾高層判斷,不利於統籌決策。
教育部嚴正表態,必要且及時,“四不准”極具針對性——強迫畢業生簽訂就業協議和勞動合同,將畢業証書、學位証書、優秀畢業生証書發放與畢業生簽約挂鉤,以戶檔托管為由勸說畢業生簽訂虛假就業協議,將畢業生頂崗實習、見習証明材料作為就業証明材料,這些都是畢業生最鄙夷的“城下之盟”。
對畢業生而言,教育部表態是強有力的撐腰,拿到本應拿到的畢業証書,專心致志參加求職面試,不必受到消極掣肘的影響。若能順利就業,找到較理想工作,自然是好的﹔即便一時求職遇阻,也不要灰心,再接再厲,機遇可能就在下一個轉角處等候。邁入社會是開啟“嶄新篇章”,就業誠信猶如“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好”。
維護畢業生就業權益,當然要有具體措施。嚴審每位畢業生的就業材料,開通舉報電話和郵箱,接受社會各界監督,委托第三方機構核查,向畢業生本人、用人單位核實……一系列舉措都是為了“求真”,也是為了震懾就業數據造假。對存疑信息逐條核實、逐一反饋,對存在問題的逐一查處,打破弄虛作假者的僥幸幻想,讓其承擔侵權作偽代價。
對高校而言,指導、幫助、促進就業,是給畢業生上的“最后一課”。積極組織社會單位開展校園招聘,實施高校畢業生創業支持計劃,給畢業生發放一次性求職創業補貼等,都是務實暖心之舉,能讓畢業生感受到母校關懷,有助於畢業生和用人單位雙向選擇,讓有志向有能力創業的畢業生開啟夢想之門。這些工作才是有意義的,也是為人師表者應當做的。
國有企業今明兩年將連續擴大高校畢業生招聘規模,擴大畢業生參軍入伍行動,擴招畢業生補充中小學和幼兒園教師隊伍,一系列促就業、穩就業舉措都在向畢業生招手。中國社會的強大內生動力與廣闊發展前景,是我們勇闖難關、走向勝利的保障。
眺望前路,腳踏實地,篤定奮進,未來可期。
小蔣的話:大家好,我是小蔣 。國事,家事,天下事,天天都有新鮮事。你評,我評,眾人評,百花齊放任君看。觀點各有不同,角度各有側重,隻要我們尊重客觀、理性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