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在強調加大“六穩”工作力度的同時,提出了“保居民就業、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保糧食能源安全、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保基層運轉”的“六保”要求,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在當前經濟社會發展因為新冠肺炎疫情沖擊而面臨前所未有挑戰的情況下,保基層運轉,對於抓實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維護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大局,無疑具有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保基層運轉,主要是保障市、縣、鄉鎮(街道)、村(社區)等各級政府部門經費,使基層治理特別是教育、醫療、治安、水電、公交等公共服務正常運轉。從扎牢社區防控、村鎮防控的籬笆,到加快推進企事業單位復工復產、復商復業,隻有基層有效運轉,才能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實現好保居民就業等其他五項要求。
基層無時無刻不在運轉,為什麼需要“保”?從財政這個國家治理的基礎和支柱看,財政收入受疫情影響而大幅下降,保障基層政府正常運轉、各項民生支出“不打折扣”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統計顯示,今年1月至3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45984億元同比下降14.3%。這背后既有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稅基減少的因素,也有為支持疫情防控保供、企業紓困和復工復產採取減免稅、緩稅等措施的因素。雖然隨著我國生產生活秩序加快恢復,財政收入降幅會逐步收窄,但財政“過緊日子”顯然是今后一段時期的大趨勢。無論怎樣精簡項目、節約開支,對基層財政的支持力度不應減也不能鬆。
從財政支出看,從設置隔離點到購買防疫物資、購置醫院急救設備,再到發放各類防疫補貼,疫情防控導致正常財政開支外的支出項目激增,各地基層財政普遍面臨較大壓力。對此,中央財政快速行動,綜合採取了及時下達轉移支付資金、強化對地方的督促指導、階段性提高地方財政資金留用比例等一系列措施。各地各級財政部門日前也因地制宜出台舉措,“開源”與“節流”並舉,積極應對收支壓力。這些保障基層運轉的舉措,顯示出量入為出、精打細算的財政智慧,有助於節用裕民,讓每分錢用到“刀刃上”。
保基層運轉表面看是應對疫情沖擊的應時之舉,實際包含著深化改革、完善治理的重要契機和發展邏輯。應看到,基層治理在國家治理體系中仍屬於較為薄弱的環節,許多矛盾和問題仍然突出。比如,有的地方資源配置和機構設置不太匹配,稅制限制了政務服務的質量﹔工作辛苦、收入微薄、生活清貧,依然是廣大基層干部的“頭大”難題。借助保基層運轉工作,打通稅制改革的堵點,紓解基層治理的難點,療治基層生態的痛點,不僅有助於從容應對疫情帶來的各類風險,更可以儲備政策、健全機制,從長遠上夯實基層治理的地基。
基層穩則社會穩,基礎牢則事業興,保基層運轉事關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全面壓實各地各級保障責任,多渠道、多方式厚植基層財力支撐,完善應急補充,建立長效機制,一定能確保基層經受考驗、有效運轉,奮力實現各項預期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