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報:救助平台員工斗毆 “籌人”為何眼紅

王鐘的

2020年04月17日07:45  來源:中國青年報
 
原標題:救助平台員工斗毆 “籌人”為何眼紅

  近期,有網絡視頻曝光,救助平台水滴籌和輕鬆籌工作人員在石家庄一家醫院發生肢體沖突。涉事雙方均已發布了聲明。輕鬆籌在聲明中提到,因水滴籌掃樓被舉報,對方懷疑是輕鬆籌所為,故實施報復。水滴籌表示,近期,輕鬆籌團隊內部以水滴籌為假想敵,開展挑舋、騷擾和破壞,致使線下連續發生數起雙方糾紛和沖突事件。

  雙方各執一詞,警方已經介入調查。無論如何,作為在公眾心目中有著一定認知度的救助平台,水滴籌和輕鬆籌之間的沖突,都是對其社會聲譽的損傷。沖突的地點是在一家醫院,而沖突雙方是以“善”為名的救助平台,在人們視線中留下了有辱斯文的尷尬。

  與公眾的常見理解不同,盡管水滴籌、輕鬆籌等救助平台與公益慈善事業有著緊密聯系,但其本身並不屬於法律界定的慈善公益組織。作為互聯網企業,他們一方面為用戶提供眾籌和互助服務,一方面也有著與生俱來的營利動機。例如,商業保險業務就是此類互聯網救助平台的重要盈利點。

  既通過公益性的眾籌互助獲得美譽,又在平台上銷售保險實現利潤增長,平台的復雜屬性令人無所適從。有人質疑,眾籌服務只是平台“引流”的方式,其參與公益活動“動機不純”。無論如何,大病眾籌緩解了許多患者家庭的經濟困難,幫助他們籌集到治療所需的巨額資金,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生命。

  然而,與商業機構激烈的競爭性,甚至對存量市場的零和競爭不同,公益慈善事業與人為善的理念,決定了其競爭理應是增量的,是互相體諒和寬容的。爭搶救助對象,不是公益活動的應有景象。何況,我國慈善事業的發展並不充分,尚有許多需要幫助的人沒有得到及時救助。在現有的盤子裡錙銖必較,實在不是心懷慈悲觀念的公益人所應有的格局。

  從根本上說,實現公益活動與商業活動的隔離,才能鏟除惡性競爭的土壤,讓救助平台之間實現共贏。盡管商業資本讓救助平台取得快速發展,但在追逐利益的道路上,公益活動難免違背初心。

  公益活動之間可以存在競爭,但競爭的“標的物”不應是金錢,而是從事公益帶來的精神回報和榮譽感。無可否認,現代慈善事業離不開大企業、大企業家的支持和參與,網絡救助平台的背后也有人們耳熟能詳的知名企業的身影,可是,企業不能把商業戰場延伸到慈善,不能把商戰的邏輯生硬地嫁接到慈善活動中。一些成功企業家轉型為慈善家以后,他們應當學會割舍,將慈善作為結果和目的,而不是手段和過程。

  互聯網救助平台屢次發生的爭議性事件提醒人們,網絡互助模式要實現長遠發展,必須建立更有公信力的組織架構。企業從事公益活動的部分必須與其商業部門實現隔離,否則,公益活動很可能淪為營銷的幌子。由於互助平台本身並不是法律意義上的慈善機構,卻掌管社會互助資金的分配,因此理應建立更完善的監督監管機制,防止善款被濫用、善意被透支。

  中國文化歷來有大難之時互幫互助的傳統,慈善法也為公民互助籌款暢通了法律通道。互聯網救助平台和互助模式的建立與發展,有著深厚的文化根基,也是遇到困難的人們尋求幫助的捷徑。對於互助平台的意義,不容全盤否定。在未來的發展中,互助平台要進一步明確角色和使命,把善意的目光放得更遠,而不是在惡性競爭中互相消耗。

  王鐘的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董曉偉、仝宗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