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報:“贗品博物館”藏著多少假人假事?

2019年10月17日08:10  來源:南方日報
 
原標題:“贗品博物館”藏著多少假人假事?

  ■王梓佩

  重慶大學,或許創造了大學博物館歷史上一次“裡程碑”式的展覽。

  重慶大學博物館於10月7日開館,很快被指出展品中諸多贗品“假得荒唐”。據報道,該博物館400余件展品的捐獻人均為吳應騎,重慶大學人文藝術學院原副院長。15日博物館停止開放,目前文物部門已介入調查。

  重慶大學博物館現藏的展品中,不乏“迷你電鍍軺車”“現代洋藍版唐三彩”等硬傷,讓筆者這樣沒有考古學專業知識的人都不禁為之絕倒。但很快就笑不出來了——這樣的事情,為何能在一所正規大學中發生?

  首先,如果吳應騎自信其捐贈物均為真品,那麼學術能力低到這個地步,是如何當上重大人文藝術學院副院長的?如果確如其四川美術學院的前同事們所言,吳應騎在川美並非教授而是行政人員,曾因“假教授賣假畫”被免職,重慶大學啟用這樣一名“學者”任教,是任人唯才還是另有玄機?

  其次,如果吳應騎對捐贈物的真偽心知肚明,難道不怕被略懂文物知識的人揭穿?還是以為重慶大學博物館不會對校外人員開放、並且校內人員不會有反對意見?重慶大學另一位教授確實“不負所望”,宣稱“無償捐獻的行為值得歌頌”。

  再次,重慶大學是否動用了670萬元建造這座“贗品博物館”?博物館耗資巨大可以理解,但如果裝的都是贗品,似乎說不過去。吳應騎之子身為現任館長,是否與其父的捐贈有關?是否有擔任大學博物館館長的資質?重慶大學有關負責人曾表示,“建設雙一流高校的必備條件之一就是學校要有博物館”,殊不知擁有博物館的頂尖大學,首先是把學術做到位,有了研究成果和人才隊伍,成立博物館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此外,根據重慶大學教育發展基金會官方推文,建館並非沒有經歷鑒定流程。2015年12月,重慶大學曾邀請國內14位博物館建設及文物專家就吳應騎擬捐贈的藏品進行評估。贗品如何通過來自中國國家博物館、全國美術館專業委員會、中國美術學院等機構專家的審視?這是否反映了我國文物鑒定領域的某種現狀?

  有學者提出,真正的大學應該包括學術性教學、科學與學術型研究以及創造性的文化生活,而博物館在這三方面都起著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提供教學資源、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面向公眾傳播知識等方面。然而我國民間博物館建設現狀卻並不樂觀,在數量迅速增長的同時,質量卻沒有跟上,發揮功用更是無從談起。如何使博物館成為博物館,而不是利益交換的工具,需要有關部門確立管理體制,更需要學界的操守良知。

  有關部門在調查的時候不妨好好查查,“贗品博物館”的背后,還有多少假人假事。依筆者之見,重慶大學不如留下這個博物館的展品,再在門牌加上“贗品”二字,給自己和他人一個警醒。

(責編:仝宗莉、董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