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中國道路中國夢·奮戰在基層一線(19)

人民日報:“幫辦不包辦”

梁榮合
2019年09月03日05:1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去年9月,我所在的鄉村振興服務隊進駐山東省樂陵市,主要服務對象是楊安鎮及所屬5個村(社區)。隊伍中的10名同志,分別來自山東省人大常委會機關、省公安廳、省農業農村廳等9個不同單位,雖然不少人都在農村長大,但基層工作經驗並不豐富。

  鄉村振興千頭萬緒、各村情況千差萬別、群眾訴求五花八門……來之前,我們對工作難度有心理准備,因此也做了不少功課,學習了不少其他地方的成功經驗,提前琢磨出一些工作思路。然而,真正來到駐地,才發現好多派不上用場。比如,在我們之前的設想中,建設現代化蔬菜大棚是個不錯的發展方向,在山東其他地區也都有成功案例。然而,深入調研后才發現,這條路子在楊安鎮並不現實。

  原來,楊安鎮素有“味都”“調味品第一鎮”的美譽,這裡集中了100多家調味品生產企業,也是全國重要的調味品集散地。很多百姓靠著經營調味品生意,率先富了起來。附近的村民,在家門口就能找到不錯的致富機會。正因如此,楊安鎮的勞動力成本要高出周邊地區一截。建設蔬菜大棚,很可能連人手都招不到,大大提高了種植成本。

  這個細節,不深入基層是難以發現的。拿捏尺度,成了我們來到基層最先領悟到的“幫扶理念”。所謂尺度,就是在幫扶過程中,切忌想當然,也要避免理所當然,更不要想著“包辦一切”。幫扶的尺度,正是建立在詳實調研基礎上。惟其如此,才能搞清楚“幫什麼”“幫到哪”的問題。這也讓服務隊的隊員們更深刻理解了山東省委為我們工作定下的原則:“幫辦不包辦,服務不干預”。

  把握好幫扶的尺度,更深遠的意義在於充分調動起被幫扶地區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和其他鄉鎮比較,楊安鎮不缺產業基礎,但在村居環境、基礎設施等方面仍相對落后,也缺少系統的規劃和設計。針對這些長遠問題,我們與鎮黨政負責人、有關專家學者一起,制定、研討、論証出當地的鄉村振興戰略規劃。而具體到農村如何發展,老百姓最有發言權。我們多次召集村(社區)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村民代表及鎮、管區負責人座談會,確定了5個村(社區)整體或專項發展規劃,讓當地領導干部和百姓唱主角。

  目前,部分社區的綠化、道路改造和住房保溫工程已近完成,一些地方的美麗村居示范村建設規劃正在推進,幾個村子的整體遷建和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工程已經完成前期測量、規劃等工作,5個村的部分產業項目即將落地。在基層這一年,越來越深刻認識到,服務隊既要主動作為,也要實事求是﹔既要擔當奉獻,也要分清主次。我想,這一點對於所有下鄉干部開展幫扶工作,都是一條有益的經驗。

  (作者為山東省派樂陵市鄉村振興服務隊隊長,本報記者肖家鑫整理)


  《 人民日報 》( 2019年09月03日 05 版)

(責編:岳弘彬、仝宗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