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三評“國民素質”之三:素質能管出來嗎?

人民網特約評論員

2019年07月26日10:12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
 

【編者按】從景區泡腳、亂刻亂畫到違反宗教禁忌在清真寺矮牆上跳熱舞,從因延誤而大鬧機場到向飛機發動機扔硬幣,從公然“霸座”到任性拉下高鐵緊急制動閥,從重慶公交墜江悲劇到高空拋物致人死亡……近年來,關於國人素質的討論也一直都沒有停過。

如何正確看待國人素質,如何構建與時代適應的現代文明,是一個迫切需要厘清和解決的時代課題。人民網7月24日起推出《三評“國民素質”》,就此問題與大家共同探討。


為什麼“葛優癱”比端坐著安逸?很簡單,求舒服、圖自在幾乎是人的本能。但是,在家可以隨便,出門不可隨意。當有人被任性遛的狗咬傷、被高空墜物砸中、被扭打司機的乘客連累致死,素質問題就不僅僅屬於私人領域,而成了社會問題。

文明不僅是我們追求美好生活的高度,更是我們丈量自身行為規范的尺度。素質的養成無法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勞永逸,需要“化”、更要管。如果說傳統美德是社會文明的“根”和“魂”,那麼法治和規則就是它的“骨架”,二者缺一不可,相輔相成。這就好比在鬆散的沙子當中,將道德的水分與制度的水泥、規則的石子混合,才能產出比花崗岩還堅硬的文明基石。

美國一對姐妹在吳哥窟寺廟內互拍裸照﹔籃球明星哈登在上海騎電動車逆行﹔阿姆斯特丹博物館的噴泉廣場,歐洲游客紛紛在池內泡腳,甚至直接進入水池中心……這些事例表明,文明素質的高下,與名聲無關、與身份無關、與是否來自所謂高素質的發達國家也無關,而取決於規矩是否嚴格、制度落實是否到位。

制度能實現對善的激活,也能實現對惡的規制,而且往往立竿見影。同一個人,在綠皮火車裡會吞雲吐霧,但上了高鐵就能全程忍住煙癮﹔以前喝醉了也敢開車,醉駕入刑后,“開車不喝酒,喝酒不開車”已蔚然成風﹔曾經久推不動的垃圾分類,經立法強制執行后正逐漸變為新的風尚。可見,“管”可以出素質,“管”可以保文明。而且,這個“管”不能僅靠單擺浮擱單兵作戰,唯有制度與制度連成線、織成網,那些“素質先放腳邊,涼快了再說文明”的行為才會無處藏身。

然而,立規矩容易,將“管”挂在嘴邊也容易,如何讓紀律和制度落實到位,才是難點。比如,針對不文明養犬行為,雖然各地都出台了相關規定,但在實施中存在很多困難﹔王源、孫紅雷無視公共場所禁煙規則,除了心存僥幸外,恐怕也是因為違反規則的“代價”實在太低。一邊是法律法規與規章制度利劍高懸,一邊是違法違規的苗頭屢剎不止,就會產生“破窗效應”,影響全社會對規則的敬畏,誘使人們仿效那些失“禮”少“德”的無素質行為。

對整個社會來說,規則的落實效果,是展現文明水准與素質高低的標尺。在新加坡,亂扔垃圾、隨地吐痰、不沖馬桶等都會受到五百至二千新元的高額罰款。在日本,插隊、勸酒,甚至爬電線杆、出租車內嘔吐都會遭遇重罰。所以,遏制不文明行為除了持之以恆的道德教化,關鍵是要讓法律長出“牙齒”,讓制度成為“高壓線”。

提高文明素質,管一時靠懲戒,管一世靠涵養法治意識。隻有“一時不文明,時時受約束﹔一處不文明,處處受阻礙”,才能讓文明內化於心,始於自發、成於自覺。在一些城市,為什麼一街之隔常有靜謐與臟亂差的霄壤之別,追根究底還是持續治理與“放棄治療”的區別。反過來,隻要對違法行為堅持“零容忍”,避免不文明對文明的“擠出效應”,就能不斷筑牢社會的底線思維與文明習慣,樹立穩定的法治預期,讓法治成為一種社會信仰,更成為一種生活剛需,助推文明 “提速”。

這一切,不正是我們孜孜以求的美好生活的應有之義嗎? 

 相關鏈接:

三評“國民素質”之一:中國人就是沒素質嗎?

三評“國民素質”之二:文明傳承斷檔了嗎?

(責編:仝宗莉、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