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人民日報一線視角:“越野”不能變“撒野”

宋豪新
2019年07月25日04:5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讓法治意識、生態文明素養與戶外活動程度同步提升,是不容忽視的社會課題

     

  “越野天堂”“隱世仙境”“世外桃源”……對於愛好戶外旅游越野的人們來說,四川的美景令人流連忘返。四川省幅員廣袤,地質地貌多樣,生態旅游資源豐富,適宜於戶外穿越、自駕越野旅行,因而近年來許多景區客流量逐年增多。美麗景致不可復制,也往往不可再生。保護好美麗的自然生態,人人都有責任。

  過去幾個月裡,發生在四川的兩起違規越野,引起不少關注。5月初,一段越野車隊碾壓“格聶之眼”植被的視頻在網絡傳播。幾輛越野車環繞四川理塘格聶神山景區的重要景點“格聶之眼”行駛,肆意碾壓周邊植被,對脆弱的高原生態造成致命傷害。6月中旬,7名“驢友”涉嫌違規穿越臥龍自然保護區大雪塘,並造成1人遇難。相關管理部門依法對涉事人員作出處理,但如何文明旅游、文明越野,值得思考。

  事實上,無論是自然保護區還是旅游景區,都有明文規定的生態環境保護要求。即便是普通的森林、草原,同樣受法律保護。比如草原法第五十五條就規定,“除搶險救災和牧民搬遷的機動車輛外,禁止機動車輛離開道路在草原上行駛,破壞草原植被”。法治社會中,任何戶外活動都必須合法合規,法無禁止方可為。如果戶外越野隻圖個人體驗而不顧生態安全和法規紅線,難免出現生態資源受損、個人違法違規受處分的多輸局面。由此而言,讓法治意識、生態文明素養與戶外活動程度同步提升,是不容忽視的社會課題。

  當前,戶外旅游和越野正在成為國民休閑新潮,這是值得鼓勵的發展趨勢,也是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的應有之義。但也要看到,戶外活動會佔用公共生態資源,讓大自然留下人類活動印痕,所以需要一定水平的專業素養和對大自然的敬畏之心。甘孜藏族自治州旅游發展委原主任、熟悉戶外活動的肖鋒,跟記者一口氣道出了“環境最小沖擊”的七大原則,分別是:提前准備計劃、在可耐受地面行進和露營、妥善處理垃圾、保持自然原貌、野外謹慎用火、尊重野生動物、考慮其他野外活動者。可見,參與戶外活動,最不能忘的,就是生態保護這根弦。

  格聶景區和臥龍保護區遭遇的問題並非個例,國內有許多經典的徒步線路,如羌塘線、洛克線、鰲太線、狼塔線、墨脫線……深入其中探險穿越的愛好者不在少數。而因為愛好者貿然行動導致失聯、動用巨大人力物力救援的新聞也屢見報端。減少對自然生態系統的人為干擾,防止發生不可逆的生態破壞,是對自然負責、對子孫后代負責的必然要求。相關部門應主動制定措施,引導戶外旅游、探險、越野運動健康發展,引導愛好者提升素養、重視合規參與,從根本上減少戶外活動對綠水青山造成的不良影響。

  生態文明呼喚每個人養成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的文明自覺,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讓戶外活動綠色起來,讓越野探險文明起來,好生態才能持久惠及每個人。

  (作者為本報四川分社記者) 


  《 人民日報 》( 2019年07月25日 05 版)

(責編:牛鏞、董曉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