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評論·我在長征路上(13)
人民日報現場評論:實事求是為勝利法寶

在貴州遵義楓香鎮的苟壩村,在大龍井、小龍井匯出的溪流旁,有一條田埂步道,被人們稱作“毛澤東小道”。
1935年3月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苟壩召開會議,討論是否攻打打鼓新場。會開了一天,經民主表決,毛澤東的意見未得到採納。會后的深夜,擔憂革命前途的毛澤東,提起馬燈,沿著這條崎嶇的小道,找周恩來詳陳利害並說服了他。次日,與會成員最終接受了毛澤東、周恩來的主張,放棄攻打打鼓新場,這才避免了被川軍、滇軍重重包圍,才有了四渡赤水的神來之筆。可以說,一盞馬燈,照亮了紅軍的前路﹔一條小道,開出了長征的勝利坦途。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長征是一次檢驗真理的偉大遠征。長征初期,紅軍按“鉛筆畫好”的路線艱難前進,損失慘重。“強渡湘江血如注,三軍今日奔何處?”湘江戰役后,去哪裡、誰領導,成為全黨全軍最關心的問題。如果說糾正了“左”傾錯誤路線的遵義會議,是中國共產黨一次生死攸關的轉折,那麼黎平會議、猴場會議、苟壩會議等共同構成了偉大轉折的完整鏈條,連綴成一條通向革命勝利的正確路線。長征的勝利,是對敵斗爭的勝利,也是同黨內錯誤思想斗爭的勝利,是實事求是的勝利。“‘實事’就是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系,即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毛澤東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一文中的論述至今仍振聾發聵。
“實事”是不斷運動變化的事物。從在雲貴川邊境發展到建立川西北根據地,從轉向川陝甘到將陝北蘇區確立為未來中國革命的中心……紅軍何去何從的問題,即便在遵義會議后,也一直隨形勢變化而不斷修正。堅持實事求是,不等於一成不變,而要隨機應變、見招拆招。“真理隻有在實踐中才能得到檢驗,真理隻有在實踐中才能得到確立”。忽南忽北、即打即離的戰爭智慧,就在於一切從實際出發,把握住變化中的不變。
不唯上,不唯書,隻唯實,是發現規律的基本前提。博古、李德用歐洲戰場和蘇聯書本的“洋教條”指導長征,讓革命遭受重大挫折。遵義會議作出的關於反對敵人五次“圍剿”的總結決議,指出了以專守防御代替決戰防御、以陣地戰堡壘戰代替運動戰的錯誤,肯定了毛澤東關於紅軍作戰的基本原則,沖破了教條主義的迷霧。事實証明,隻有承認中國國情的獨特性,承認紅軍要有一套獨特的戰略戰術,才能開創獨立領導中國革命的新局面。
拉近歷史的鏡頭,我們發現:土城戰役后,紅軍一渡赤水,化被動為主動,靠的是實事求是﹔紅軍四次渡過赤水,跳出敵軍重兵包圍,靠的是實事求是﹔從閩贛邊區到陝甘腹地,紅軍創造“人類史上最偉大的行軍”,靠的還是實事求是。同樣,憑借實事求是,新中國迅速完成了國民經濟恢復和三大改造﹔憑借“摸著石頭過河”等方法論,改革開放的中國令世界矚目。時下,對面臨新問題新挑戰的中國而言,實事求是仍然是乘風破浪、再創輝煌的法寶。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著名的《憶秦娥·婁山關》何嘗不是實事求是的生動表達?關山漫漫,長路艱險,面對現實,重整旗鼓,共產黨人又有什麼困難不能克服呢?
《 人民日報 》( 2019年07月24日 05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