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人民日報:初心和使命推動改革開放行穩致遠

李君如
2019年07月19日04:57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內容提要

  持續40多年推進改革開放,中國成就世界奇跡。從根本上說,這是因為我們黨在領導改革開放過程中始終堅守“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這個初心和使命是我們推進改革開放的根本動力。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改革開放一直處於進行時,並以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為標志,進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階段。改革開放從“出發”到“再出發”,推動著“站起來”的中國人民在“富起來”后,向“強起來”的目標繼續奮進。持續40多年推進改革開放,方向不變、動力日增,中國何以能成就這樣的世界奇跡?從根本上說,是因為我們黨在領導改革開放過程中始終堅守“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

  具備根本動力

  無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還是一個政黨,要不停頓地向前邁進,都要有強大的動力。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一個重大貢獻,就是在把全黨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的同時,找到了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推動社會主義不斷發展的強大動力,這就是改革開放。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同時還指出,“這個初心和使命是激勵中國共產黨人不斷前進的根本動力”。習近平同志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中又一次強調,這個初心和使命是“激勵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前赴后繼、英勇奮斗的根本動力”。事實上,中國共產黨人之所以能在復雜局面下持續有效推進改革開放,就在於我們有一個根本動力,即“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這個初心和使命。

  “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中國共產黨成立時確立的初心和使命,也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的改革開放的初心和使命。隻要了解一下改革開放的發生和行進路徑就可以發現,改革開放的邏輯包括貫穿於改革開放全過程的黨的思想路線的邏輯。這一思想路線的邏輯起點,就是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而這個作為思想和行動出發點的“實際”,既是世情、國情和黨情的實際,也是人民群眾利益需求和中華民族歷史追求的實際。因此,對於領導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中國共產黨來講,“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原則包括“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出發”的科學要求,也包括“從中國人民根本利益出發”“從中華民族根本利益出發”的價值要求。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領導改革開放,是為了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和當今世界的基本世情出發,改變中國落后的社會生產,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讓已經“站起來”的中國人民“富起來”。今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們要繼續堅持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出發,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讓中華民族能夠在“富起來”的基礎上迎來“強起來”的明天。也就是說,改革開放以及貫穿其中的黨的思想路線的邏輯,在價值追求上,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

  事實就是這樣。從真理標准問題大討論到實現全黨工作重心轉移並實行改革開放﹔從完成黨在指導思想上的撥亂反正到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從提出我國現在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到制定“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從制定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到形成“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從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到全面參與經濟全球化﹔從強調民主必須制度化、法律化到形成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從提出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到強調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必須“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從認識到“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到強調全黨必須始終做到“三個代表”,再到按照“治國必先治黨”的思路大力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從認識到“發展才是硬道理”到提出發展必須是科學發展,再到形成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從提出黨和國家領導制度改革到確定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從提出“三位一體”“四位一體”到形成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等等。中國共產黨人之所以能在改革開放中不斷適應新情況、提出新思想、作出新決策,不斷解放思想、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就在於始終牢記我們黨成立時的初心和使命。

  具備明確方向

  “改革開放”屬於實踐范疇。實踐是人類有目的地而不是盲目地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活動。實踐活動的目的對於實踐的起步、進程、結果及其成效,關系甚大。目的對不對,是不是符合客觀實際的需要,是不是具有可行性,關系到實踐活動的方向、進退和成敗得失。我們推進改革開放的目的和方向是什麼?在沒有解決溫飽問題時,人們擁護改革開放、參與改革開放,就是希望改革開放能夠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吃飯穿衣等物質文化需要﹔在解決溫飽問題之后,人們期待過上小康生活,希望改革開放能夠讓大家有房住、有車開、有家電可用。人民群眾這些朴素的要求和希望,正是改革開放全部追求的一個縮影,可以折射出改革開放目的和方向的崇高和光明。現在,我們正在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實現這一目標后,還要分兩步走,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是人民群眾對於改革開放的更高期盼、更高要求。

  需要指出的是,改革開放的目的不僅是伴隨著實踐的推進而提升的,而且是有層次的。即使在人民群眾把解決溫飽問題、過上小康生活看作改革開放目的的時候,也還有更深層次的目的,就是希望物質生活改善了,社會道德風氣不能搞壞了。我們黨體察人民群眾這一需求,在當年就已經把加強精神文明建設作為改革開放的重要目的提了出來。改革開放是一個不斷完善發展的過程,解決我們面臨的社會主要矛盾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有階段性、層次性的。

  進一步考察改革開放的目的,可以發現,這些目的之所以緊密聯系、相互銜接,是因為有一個根本的目的。這個根本的目的是什麼?鄧小平同志給出了答案,是為了“解放生產力”“趕上時代”“振興中華”。今天,我們黨帶領人民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實現從“趕上時代”到“引領時代”的偉大跨越、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表明我們推進改革開放的根本目的既一以貫之又與時俱進,體現著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

  具備人民支持

  中國改革開放持續有效推進的原因,還在於中國共產黨能夠堅守初心和使命,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善於從群眾關注的焦點、百姓生活的難點中尋找改革切入點,使改革開放始終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具有歷史的、政治的、道義的、法律的正當性,因而一開始就獲得廣大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但是,歷史告訴我們,如果僅僅考慮到改革開放具有正當性,而沒有考慮到改革開放作為一場社會革命具有高度復雜性,包括會觸動一些人的既得利益,那麼,改革開放在持續推進中就會遭遇各種難以克服的阻力,就難以始終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因此,持續有效推進改革開放,還必須處理好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的關系、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的關系、全局和局部的關系、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的關系、膽子要大和步子要穩的關系、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等一系列復雜問題。也就是說,改革開放要持續有效推進,必須堅持正確的方法路徑,從而確保改革開放始終得到人民支持、具有不竭動力。

  改革開放在認識和實踐上的每一次突破和發展,都離不開人民群眾的實踐和智慧。這就意味著,改革開發的持續推進必須著眼於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因為改革是為了人民群眾、發展是為了人民群眾,同時也注重人民群眾的接受程度,所以,我們黨提出要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承受的程度有機統一起來,其著眼點就是要始終維護人民群眾的利益。改革開放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動力,必須給人民群眾帶來看得見的實惠。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提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強調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老百姓關心什麼、期盼什麼,改革就抓住什麼、推進什麼﹔推動頂層設計和基層探索良性互動、有機結合﹔等等。堅持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是中國改革開放始終得到人民支持、持續深入推進的重要密碼。

  (作者為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


  《 人民日報 》( 2019年07月19日 09 版)

(責編:曹昆、王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