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報:別過度解讀婚姻有“幾年之痒”

何勇海

2019年05月22日08:12  來源:工人日報
 
原標題:別過度解讀婚姻有“幾年之痒”

  正值“520”,珍愛網發布了一份單身人群調查報告。其中顯示,31%的單身男女認為,戀愛兩年時間會進入平淡期,22%的人則表示戀愛一年就會進入平淡期。同時,超三成離異人群表示婚姻倦怠期為兩年。

  “七年之痒”是指愛情或婚姻生活在七年后會進入一段倦怠、危險時期,男女雙方都要經歷一次危機考驗。這些年,屢有調查大數據顯示,我國婚姻的保鮮期正在逐年縮短,婚后兩年至七年為婚姻破裂的高發期,結婚第三、四年的離婚率達到峰值,“七年之痒”縮短至“三年之痒”。如今又出現“兩年之痒”,不少人因此憂心。

  其實,不管“七年之痒”還是“三年之痒”“兩年之痒”,都不宜過度解讀。“七年之痒”的說法,最早來源於1955年的一部國外同名影片。此后,人們圍繞“七年之痒”是否存在進行了大量調查研究。有科研表明,“七年之痒”與人體細胞每七年累計全部更新一次有關,更新后的細胞對當初的愛的記憶已失去,故稱“七年之痒”。然而人類細胞新陳代謝與人的感情無關,以人體細胞的更替周期來論証愛情與婚姻有“七年之痒”,未免牽強。

  那麼,“三年之痒”“兩年之痒”是否科學?據報道,聯合國一份涉及62個國家、地區和民族的統計年鑒顯示,結婚第四年是離婚高峰期。另有調查顯示,婚后14年才是夫妻或情侶感情生活的重要關口。可見,婚姻到底是“幾年之痒”,根本沒有定論。

  何況,造成婚姻破裂的因素很多。有生理因素、心理因素、思想觀念差別、外部力量影響,還有家庭經濟糾紛。婚姻解體實在是因人因矛盾而異,而非達到了某個婚齡。

  一旦“幾年之痒”成為根深蒂固的意識,反會對伴侶們造成某種心理暗示。夫妻間鬧一點小矛盾就會想,自己的婚姻是否已到“幾年之痒”?是否應選擇分道揚鑣?

  婚姻需要經營,進入婚姻后的男女雙方需要保持愛的溝通,制造些驚喜,讓平凡的日子不平凡。即便“痒”了,也要學會反思:到底出了什麼問題?然后想辦法解決,而不能“痒了,就離了”。

(責編:董曉偉、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