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5G商用套餐正式上线。据《新京报》报道,三大电信运营商首批释放的5G套餐起步价格均在129元左右,除了包含的流量和语音时长不同外,各价位的套餐支持的5G网络峰值速率也有所不同。目前,三家运营商的5G商用预约用户总数超过1000万。
由于每个人的收入水平、消费水平不一样,不同消费人群对上述套餐起步价格的看法自然不同,无论是认为偏贵还是认为合理,都正常。但对运营商来说,确定5G套餐价格并不容易,因为5G商用在国内首次推出,没有样本可以参考。而且,三家运营商既要考虑相关成本,也得考虑用户承受力;既要考虑服务质量,也要兼顾盈利能力。
从用户角度来说,自然希望起步价越低越好,包含的服务越多越好。但启用低价模式还需要等待比较长的时间,因为网络建设、用户增长有个过程,只有在用户达到一定规模分摊一定成本后,5G套餐价格才会逐步下调。
值得注意的是,三家运营商推出的5G套餐像商量好似的。其一,起步价格几乎没有区别。其二,模式差别不大,都将采用不同速不同价策略。其三,套餐内部分服务完全一样,如两家运营商的最低套餐都包含30GB流量。
5G套餐的价格与模式如此相似,或许是因为都参考了同样的定价指标;或许是因为有着高度的默契或者共识。显然从用户角度来说,并不希望看到这种现象,因为5G套餐相同或相似,既不利于用户选择,也不利于市场竞争。
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每个市场主体都应该完全独立确定自己的价格和模式,与竞争对手“撞车”的可能性虽然也存在,但几率并不高。
首批释放的5G套餐起步价合理不合理,市场会给出答案。但运营商无论是制定首批5G套餐还是以后制定5G套餐,都应该吸取过去3G、4G套餐的某些教训。从相关报道看,过去某些地方的电信套餐中既有“套路”也有陷阱,希望不要在5G时代的套餐上重现,因为这不仅不利于消费者,最终也不利于运营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