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書生報國成何計,惟念先生葉嘉瑩

魏英杰

2019年05月15日08:26  來源:錢江晚報
 
原標題:書生報國成何計,惟念先生葉嘉瑩

  據中青在線消息,95歲高齡的中華古典文化專家葉嘉瑩先生近日再向南開大學教育基金會捐贈1711萬元,支持中國傳統文化研究。加上去年6月捐贈的1857萬元,葉嘉瑩向同一機構捐贈累計3568萬元。

  這個消息在網上傳開以后,引來無數人致敬。從看到的網上評論,幾乎沒有人質疑批評。如《人民日報》轉發了相關消息的微博,評論7000多條,13萬人點贊,都是致敬與贊美之詞。老實說,從捐款金額來說,許多企業家都可以做到,但葉嘉瑩先是捐出自己賣房所得款,再是捐出自己的版稅、稿酬所得,幾乎是捐出全部身家了。這種氣度與風范,又有幾人能及?

  說到捐贈緣由,去年葉嘉瑩接受媒體採訪時,曾以孔子的“君子憂道不憂貧,君子謀道不謀食”這句話作為回應。在近期一份口述中,談及與南大的因緣,她則提到自己所作詩句“書生報國成何計,難忘詩騷李杜魂”,以此感謝南大給了她實現願望的機會。這兩句話,集中反映了葉嘉瑩的家國情懷與學術理想。這是從2000多年前的孔子綿延至今的中國文人傳統,也是葉嘉瑩漫長人生與學術生涯的精神寄托。

  葉嘉瑩的人生可以用“學為人師、行為世范”八個字來形容。她數十年如一日,無論是生活困頓無依之時,還是名滿天下的高光時刻,都始終沒有放棄古典詩詞專業,堅持為傳統文化開出新境界,終於收獲桃李滿天下,為傳統文化復興作出自己的貢獻。而她安貧樂道、與詩詞為伴的淡泊精神,也贏得了世人的尊重。這正是所謂知行合一的精神品格,也是千百年來中國人所向往的人生境界。葉嘉瑩是一個知識分子,但她又不是一個普通的知識分子,她是將中國傳統文人精神與現代學者情懷融合於一身的知識分子。這是她的可貴之處,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學習葉嘉瑩的為人做事,首先要感受她的家國情懷。她那一代人生於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后,成長於家國離亂之際,學成后漂泊四海,但始終沒有忘記以平生所學“報國”,一旦有機會就想著回國效力,這是那一代人典型的時代氣質。其次,要學習她對學術的堅守精神。古典詩詞是傳統文化的遺產,但不是死的而是鮮活的遺產,需要不斷繼承與發揚,這就需要有專業人士的傳道解惑,以使道統不絕、文化不熄。從這個角度講,葉嘉瑩充當了傳統文化的“燃燈者”的角色。再次,要學習葉嘉瑩淡泊處世的品格。人有悲歡離合,也有貧富榮辱,安貧樂道難,富而不驕更難,她既能夠守住貧苦,又能慷慨捐出身家,這是一種大修為、大境界。

  古來有大成就的文人學者,自有常人所不能及的精神品格,令人心生高山仰止之嘆,其實從這些大文人、大學者身上,我們可以學到很多東西,哪怕是學到一絲一毫,對自身修為也不無裨益。所謂雖不能至、心向往之,也不失為一種向善之道。

(責編:段星宇、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