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評:中意樹立了世界文物歸還的典范

沈慎

2019年03月26日21:09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
 

“這是近20年來最大規模的中國文物藝術品返還。”3月23日,在習近平主席和意大利總理的共同見証下,中意雙方代表交換了關於796件套中國流失文物藝術品返還的証書。意大利歸還文物的舉動,贏得了中國民眾廣泛贊賞,刷屏網絡的“歡迎回家”匯聚起溫暖人心的力量。

古朴的馬家窯文化彩繪紅陶罐、憨厚可愛的漢代陶豬俑、昂首嘶鳴的唐代彩繪駱駝……一件件珍貴文物承載著豐富多彩的中華文化,喚醒當代人共同的民族記憶。這些珍貴文物不幸流落異國他鄉,讓中華文化遺產蒙受巨大損失,也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心頭之痛。意大利文化遺產和旅游部部長表示,“我們很自豪能將這些文物歸還給我們的朋友,它們是中國人民傳承和身份的象征。”可以說,此次文物返還,是中意傳統友誼高水平發展的重要體現,開創了中意兩國文化遺產合作的新裡程,樹立了國際合作開展流失文物追索返還的新范例。

鋪就流失文物“回家路”,離不開中意雙方的真摯情誼。作為擁有燦爛文化的文明古國,中意都是文物大國,也同樣備受文物流失的侵害。深厚的文化積澱、共同的使命職責,讓中意開展文物合作有了堅實基礎。從2007年意大利查獲疑似非法流失中國文物藝術品、啟動國內司法審判程序,到中國國家文物局立即對接意大利文化遺產主管部門,再到2019年初意大利法院作出返還判決,長達12年的漫長追索,說明這條文物回家之路並不容易。這背后是外交、文物、法務相關工作者的持續付出,也是中意雙方共同努力的結果。真誠友好合作,彰顯出中意兩國之間的深厚情誼。

鋪就流失文物“回家路”,關鍵在於務實高效的國際合作。打擊非法文物交易、捍衛本國文化遺產,是各國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國際責任和擔當的體現。早在2006年,中意兩國簽署了《中意關於防止盜竊、盜掘和非法進出境文物的協定》,就打擊文物領域的違法犯罪活動形成了方案。2014年,中國首次主導制定文物返還領域國際性規則,討論並通過旨在促進文化財產保護與歸還為主題的《敦煌宣言》。近年來,通過共建“一帶一路”,搭建了更為寬廣的國際合作平台,催生了文物保護領域更多共識和行動。中意加強對話協商、政策協調、執法協助,讓友誼之樹綻放出合作之花,也催生出文物返還的累累碩果。

也要看到,讓更多流失文物踏上這條“回家路”,還需付出更多努力。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世界各國公私單位收藏的中國文物總量超過1000萬件,其中很多文物是被西方列強或明搶或暗奪或誘騙或走私而流失的。文物流失是近代中華民族一道醒目的傷口,其痛持續至今。與中國類似,希臘、意大利、埃及、埃塞俄比亞等文明古國也有文物大規模流失的慘痛經歷。現實中文物返還之路異常坎坷,涉及的利益糾紛錯綜復雜。從這個意義上講,中意兩國在文物返還、保護上取得的突出成果,為各國破解現實難題提供了樣本和方案,也為推動國際文化交流合作朝著普惠、包容的方向發展注入動力。

人們常說,文物隻有在故鄉才能使文物信息完整呈現,才能最好地發揮記錄歷史、傳承文明的價值,否則隻能在異國他鄉孤零零地展覽。伴隨著中國和各方合作的不斷深入、全球治理體系的不斷優化,相信不久的將來,必然會有更多的流失文物踏上回家之路。

(責編:李楓、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