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報:“一碗蛋花湯”折射出淪陷的新聞倫理底線

楊鑫宇

2019年03月26日08:20  來源:中國青年報
 
原標題:“一碗蛋花湯”折射出淪陷的新聞倫理底線

  近日,在某些媒體的報道中,一場險些發生的悲劇,變成了一場荒謬的鬧劇。

  3月19日,一名身患抑郁症的未成年少女,在諸多因素的共同刺激下,一時沖動,吞下了30余片用於治療抑郁症的藥物。好在女孩吞藥之后不久,附近就有網友看到了預告微博,立刻告知了警方。最終,經過搶救,女孩脫離了生命危險。

  這位年輕女孩,能在鬼門關上走了一遭之后平安歸來,可謂是不幸中的萬幸。令人遺憾的是,當事人立刻被卷入了另一場風暴之中,而風暴的始作俑者,正是個別對事件未加充分調查,便貿然發布了不准確報道的媒體。

  相關報道淡化了當事人患有抑郁症的背景,而將女孩自殺的原因歸納成了“一碗蛋花湯”。在媒體講述的故事之中,隻因為女孩的奶奶在做蛋花湯時,隻給女孩弟弟做了,而沒有給女孩做,女孩便自尋短見。事實上,對飽受病痛折磨的女孩而言,這件小事只是眾多壓力因素之中的一個。

  這則充滿獵奇性的新聞發表之后,立刻得到了廣泛傳播。一邊,各路網友圍繞這則新聞,對當事女孩及其家庭品頭論足,好不熱鬧﹔然而另一邊,女孩卻在默默承受報道對她造成的非議與傷害,最終隻能在巨大壓力下出面辟謠。這讓事件變成了一場不折不扣的鬧劇,也讓我們不得不再度審視新聞報道的倫理問題。

  僅在上文所述的自殺事件中,當事媒體便突破了不止一條倫理底線,不僅背離了新聞真實的基本原則,也違背了不傷害弱勢群體、不夸大自殺事件等進階原則,可謂是新聞倫理領域的反面典型。然而,恰恰是這樣一則錯漏百出的新聞,在令人應接不暇的信息洪流之中,成了輿論場上的“爆款”,這樣的現象,無疑值得媒體行業充分反思。關於媒體違背新聞倫理的爭議,遠遠不止這一起。

  談倫理、談道德,永遠是最簡單的事情。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看起來似乎涇渭分明,並不難判斷。然而,一旦進入實踐層面,報道便不可避免地會受到各種現實因素的拉扯。利益與誘惑,放縱與惰怠,激情與憤恨……很多因素都可能會讓報道者的倫理判斷發生偏轉。

  為了吸引眼球,總有人不惜炮制假新聞換取關注﹔因為一時的懈怠,總有一些人覺得編造幾句採訪對象的引語不算什麼大事﹔在情緒的引導之下,總有一些人會忘記核查事件細節的重要性。有的報道者確實是道德敗壞的行業蛀虫,但也有一部分人只是因為無知而犯下錯誤。面對這些人,媒體行業既需要加強行業自律,對那些故意違背新聞倫理的害群之馬嚴加處分,也需要加強對報道倫理問題的重視,以免缺乏經驗的報道者因一時疏忽誤入歧途,對他人造成難以挽回的傷害。

  新聞倫理是新聞工作者繞不過去的必修課。學會做事之前,要先學會做人,是包括新聞工作在內的一切工作的基本法則。倫理失范的新聞報道,不僅是對新聞事件的當事人的傷害,也是對整個新聞行業公信力的傷害。

  作為行業共同體的一員,面對批評,所有新聞工作者都應抱著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態度,對於那些違背新聞倫理的同行,更不能“護短”,而要以刮骨療毒的姿態,淨化和守護行業風氣。隻有這樣,新聞工作者才對得起肩上的使命,成為讓公眾放心的“社會守望者”。

(責編:苗楠鈺(實習生)、董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