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評: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

丹羽

2018年10月30日17:19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
 

“城市規劃和建設要高度重視歷史文化保護”“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環境改善,更多採用微改造這種‘繡花’功夫,注重文明傳承、文化延續,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作為在廣東考察的重要內容之一,10月24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專門來到廣州市荔灣區西關歷史文化街區永慶坊,沿街察看舊城改造、歷史文化建筑修繕保護情況,要求做好城市的文化傳承工作。深切關懷、諄諄囑托、殷殷期望,指引著城市發展的文明之路。

有人曾說,“城市是文化的容器”。這句話或許隻說對了一半。城市並非是沒有生命的容器,而是洋溢著生命力的有機體。城市的生命,正來自於文化的傳承。我們一說到“水巷小橋多”,往往能想到蘇州的園林﹔一提及“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往往會想到石頭城南京﹔而“萬裡山巒舞巨龍”,也讓世人領略到了北京的沉雄大氣。每座城市都有其獨特之處,但這種獨特性不是憑空出現的,正是歷史的積澱、文化的傳承,構成了這座城市獨特的氣質和品格。可以說,文化既是一座城市的獨特印記,更是一座城市的根與魂。

如果說,文化是城市的生命所在,那建筑就是生命的“紋理”,是一座城市文脈的體現和延續。原因在於,建筑是凝固的歷史和文化。隱藏在街角的名人故居,延續百年的古朴建筑,見証歷史的老街古巷,不僅為城市營造著濃郁的歷史氛圍和文化氣息,更滋養著城市居民的精神生命。就拿安徽桐城的“六尺巷”來說,因為“一紙書來隻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的歷史佳話,不僅給后人以心靈啟迪,更在無形中塑造著參觀者謙讓的品格。可以說,歷史建筑的傳承,並非只是豐富城市風貌那麼簡單,還關乎著百姓的精神世界。

然而,一些城市因為片面追求發展,重物質遺產、輕非物質遺產,重經濟價值、輕精神價值,忽視文化的傳承,不注重保護歷史建筑,以至於出現大拆大建、拆舊建新、過度開發等問題。大同小異的“鋼筋水泥森林”,千城一面的城市格局,不僅讓人產生審美疲勞,更讓城市的精神氣質蕩然無存。一位學者便曾感慨,“推開窗子一望,幾乎所有城市都是一模一樣的高樓大廈”。如此,“記住鄉愁”“詩意的棲居”談何而言?

有人或許會以為,保護“花錢”不“掙錢”,產生不了經濟效益,要保護就難言發展。事實上,保護與發展,從來都不矛盾。對歷史建筑的保護,恰恰能成為發展的契機。湖南的鳳凰古城,北京的南鑼鼓巷,山西的平遙……正是因為堅持“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讓古老的建筑,迸發出了無限活力。某種意義上,保護歷史建筑,傳承文化記憶,不僅裝扮了人居環境,產生社會效益,更能帶來新的經濟增長點,產生經濟效益。

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產”,下一番“繡花”功夫,我們才能讓城市舒展其生命,讓文脈得以傳承,讓百姓有更多的精神滋養。

(責編:王倩、黃策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