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報:認為執法者管閑事 受騙老人為何入戲太深

任然

2018年09月26日07:54  來源:中國青年報
 
原標題:認為執法者管閑事 受騙老人為何入戲太深

  不能讓各種騙局在老齡社會大行其道,更不能讓老人隻能與騙局為伴。

  近日,四川樂山市場監管局突擊檢查區內保健品會銷場所。一段視頻報道顯示,執法人員發現賣家舉辦的所謂“健康講座”涉嫌欺詐老人,誘騙老人購買保健品,於是對老人進行勸離,卻遭老人斥責:“我們是混時間!”

  “健康講座”實為推銷講座,人們已經見怪不怪。然而,不是每一個身處保健品騙局中的老人都是以“受害者”的身份出現的。大量案例表明,一些老人入了保健品推銷的圈套,依然難以認清或拒絕接受自己被騙的事實,甚至與不法賣家構成了共同體,對於執法者和子女的干預表示抗拒。

  老人的這種反應,讓人意外,但這不只是愚昧導致的執迷不悟。保健品推銷者在獲取老人的信任上,確實有自己的“秘籍”。比如說,不少老人愛貪小便宜,那麼就施之以小利﹔一些老人苦於難以打發時間,沒有親情陪伴,那麼推銷者就變得“比老人的兒女還親”。如此輪番投入后,老人一旦被“洗腦”,要走出來確實不容易。

  老人容易在保健品的騙局中“入戲太深”,也進一步警示我們對於老人的防騙干預,應該更注重從源頭做起。首先是對各種保健品生產、銷售就應該正本溯源。一些會銷模式雖然沒有直接違法違規,但其背后的產品和機構的合法性,往往問題多多。會銷中所謂的專家,也多是假扮。對類似涉嫌詐騙和虛假宣傳的會銷,執法部門完全可以順藤摸瓜,開展聯合執法,而不僅是勸阻老人。如今各種會銷橫行,對於其中的貓兒膩,除部分老人外,恐怕大家都心知肚明,執法部門不能只是等到老人受騙報案后才干預。

  保健品銷售人員之所以能夠抓住老人的心,說到底是趁虛而入,抓住了老人的弱點和需求。在這些方面,除了呼吁子女應該多關心老人的生活,特別是精神、情感上的空虛,社區機構、公益組織也可以給老人開展正常的養生培訓,包括講解保健品騙局的真相,提前為老人打預防針,或是豐富社區生活,與保健品的銷售活動正面“爭奪”老人的空閑時間。雖然保健品推銷的目的不純,但對於老人需求的准確把握,未必不值得養老服務機構學習。

  其實,老人對保健品騙局的“執迷不悟”,只是整個社會應對老齡化的挑戰之一。從相關研究來看,在不少國家的老齡化進程中,老人上當受騙的幾率都有所上升,諸如保健、理財、旅游等多方面,都有可能讓老人成為受騙者。在我們這裡,也不只是保健品騙局這麼簡單。這些年媒體時有曝光,銀行工作人員勸阻一些老人向陌生人匯款,同樣遭遇“多管閑事”的指責。對這類現象,若僅僅指責老人愚昧,是不能解決問題的。作為一種具有共性的群體性問題,應將之納入老齡社會問題的議題中予以系統性解決。

  有調查顯示,近一半的被騙老人沒有和子女住在一起,這多少能夠解釋老人對於保健品銷售活動的“依賴”。從長遠看,老人和子女分居的現象還將繼續增多。如何填補老人的情感空虛,回應空巢老人家庭所重塑的老人心態、行為模式,不僅是個別家庭的事,而考驗著整個社會對於老齡化的應對能力。不管怎樣,不能讓各種騙局在老齡社會大行其道,更不能讓老人隻能與騙局為伴。

  任然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董曉偉、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