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報:不能讓“三無產品”在網絡世界渾水摸魚

子 長

2018年09月20日09:21  來源:南方日報
 

臨近中秋,各式標榜“用料新鮮衛生”“純天然”的手工月餅,又在很多人的微信朋友圈裡火了起來,且由於其往往將無添加、私人訂制等作為賣點,價格也並不便宜。這些月餅有的是正規廠家適應線上銷售推出的,但也有相當一部分是私下制作生產、簡易包裝配送,既無食品生產許可,也無生產日期、保質日期和配料等食品標簽。北京市食品藥品監管局日前就發出提醒,呼吁廣大消費者加強自我保護,謹慎購買此類產品。

類似通過朋友圈推銷“私人訂制”產品,是近年逐漸流行起來的新現象,按業內的說法應屬“微商”。其實不止朋友圈,到時下火熱的各大直播平台裡轉轉,同樣有不少主播在與觀眾互動之余推銷各種產品,尤其是有一類直播,每天發布的視頻就是在表演大吃大喝,目的就是吊起觀眾的胃口和購買欲望。借著網絡傳播的獨特優勢,這些微商或者准微商在朋友圈和直播平台上興起,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人們的多元化消費需求。然而,問題和潛在的風險也隨之而來。北京消協此前發布的《2017年微商行業發展狀況調查報告》指出,微商和“直播+銷售”最突出的問題是“產品質量”,在直播售賣的商品中,食品、藥品等佔據著很大的比重,不少是“三無產品”,由於這些銷售行為大部分是引導用戶通過微信號、QQ號等進行私下交易,一旦出現問題,消費者往往遭遇“一推、二拖、三拉黑”,陷入維權無門的窘境。

上述問題和潛在風險之所以屢屢出現或無法排除,歸根結底,這些借助朋友圈、直播銷售的產品,靠的是賣家人品的背書,極容易鑽監管的空子。以食品為例,依照我國《食品經營許可管理辦法》,食品經營需要有與經營品種數量相適應的食品原料處理和食品加工、銷售、貯存等場所、設施和規章制度,這樣的規定不僅是為了保証食品經營的衛生、安全,同時也保証在發生問題時,可以循著較為明確的主體、流程、鏈條去追溯,更清晰地界定責任。反觀那些通過朋友圈和直播銷售的自制產品,雖然銷售方基於長遠考慮也要講誠信,但問題在於:基於粉絲信任所建立起來的道德約束是相對脆弱的,特別是當其生產經營活動游離在監管之外時,反而容易使一些別有用心者有充分機會利用這種信任制造“模糊地帶”,比如“純天然”的標准到底是什麼、如何確定到底有無添加,等等。凡此種種,最終都將檢測、鑒定、維權的成本轉嫁到了消費者個體身上,風險和維權難度可想而知。

有鑒於此,一方面,要提醒消費者對於那些借助朋友圈、直播平台進行推廣的“三無產品”,保持必要的理性、謹慎態度。有觀察者指出,一些消費者對微商、直播銷售的食品是否取得經營許可並不關心,而是喜歡跟風或是以一種粉絲乃至“死忠”的心態爭相購買,使信任變成了盲目,廣大消費者理應從中吸取教訓。另一方面,從平台到相關部門也應該進一步重視對這類銷售行為的監管。此前已有報道反復指出,涉及微商、“直播+銷售”等社交電商,目前在監管上仍然存在很大的空白地帶,亟須嚴加規范,堵上漏洞。在筆者看來,非常重要的一點是要創新形成與網絡銷售特點相應的監管方式,通過引導銷售者主動申請備案、加強對相應資質材料的審查公示、將其納入日常抽檢范圍等方式,不讓“三無產品”在網絡世界渾水摸魚,從而使消費者合法權益得到多重保障。

(責編:董曉偉、黃策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