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評:善於發現每一個學生的閃光點和特長

沈慎

2018年09月19日21:44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
 

什麼是“因材施教”?半個多世紀前,陶行知曾有過這樣的比喻:“培養教育人和種花木一樣,首先要認識花木的特點,區別不同情況給以施肥、澆水和培養教育”。最近,一位教師總結自己30余年的從教生涯,寫下這樣的心得:“每個學生身上都有自己的閃光點,如果教師能把握好,閃光點就會成為學生進步的起點。”時代不同,環境各異,但給出的答案基本相似,追求教育立德樹人的目標始終如一。

在教師節當天召開的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著眼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提出要“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健全立德樹人落實機制,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的確,教育不是制造失敗者,徹底改變以分數貼標簽的做法,堅決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這既是實現“每一個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初衷,也是遵循教育規律、把握育人目標的體現。

愛因斯坦小時候成績一般,由於不愛說話,老師和同學都不喜歡他。一次偶然機會,12歲的他得到了一本平面幾何教科書,從此痴迷於“無窮世界”。現實中或許很多人沒有愛因斯坦那樣的天賦,但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也是不爭的事實。稟賦、才能、愛好和特長各不相同,都能成長為社會所需要的人才、實現人生價值的提升。常州技師學院的宋彪,沒能圓夢大學,但在職業技工的道路上憑借汗水和努力,練就精湛的技術,在世界技能大賽上斬獲最高獎項。每一個學生都是可塑之才,關鍵在於如何通過教育發現每一個學生的閃光點和特長。

學生培養得怎麼樣,要看拿什麼尺子去衡量,以什麼眼光去發現。一段時間以來,以分數貼標簽的做法屢見不鮮,不論是千篇一律的應試模式,抹殺了學生成長的個性﹔還是過度關注學習好的學生,導致很多學生被忽視、被遺忘﹔抑或是以分數為唯一評判標准,在功利短視的道路上越陷越深。這背后有教育管理上的問題,有教育體制的短板,也有社會心態的因素。就拿“禁止公布中小學生成績排名”“嚴禁炒作高考狀元”來說,盡管教育部門三令五申,但一些地方依然屢禁不止,根源何在?教育評價指揮棒出了問題。扭轉教育中不科學的評價導向,需要更大的改革力度、更科學有效的舉措,下大氣力解決。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許牡丹開。” 清代詩人袁枚的這首詩感人至深,啟迪我們:教育的目光不能總是盯著花園裡耀眼的牡丹花,而要更多投向牆角處不起眼的苔花。事實上,牡丹也好、苔花也好,都應當給予悉心呵護、精心澆灌﹔公平公正對待學生,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夠快樂成長、成為有用之才,這是教育公平的題中應有之意。當前,特別要關心關愛留守兒童、城鄉困境兒童、殘疾兒童和學習成長相對落后的學生,給予更多的尊重和理解,更多的信任和激勵,讓他們的閃光點和特長能夠通過教育引導,實現更大的突破,才能為他們提供更多人生出彩的可能。

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砥礪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需要教育更好地“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人”。從這個意義上說,遵循教育規律,筑牢公平基石,銳意改革創新,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夠在時代發展之中放飛夢想、成就人生,我們就能夠凝聚起追夢圓夢的力量,為走向未來提供堅實人才支撐。

(責編:王仁宏、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