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1+1

無論上哪所大學,同學仍須努力

蔣萌

2018年09月06日16:40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
 

無論上哪所大學,同學仍須努力

背景:中國青年報最近做了一個報道,名為“考上北大,然后呢”,從“工地上收到北大錄取通知書”談起,關注底層學生進入北大后的經歷,揭示再好的大學都許諾不了一個美好前程,“同學仍須努力”。

新京報發表西坡的觀點:我是2005年進入北京大學的,根據我的個人經歷,北大的學風是比較正的。隻要你認真學習,不難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我當然不否定家庭出身的影響,“全面發展”的某些維度確實是燒錢、拼人脈的,但這些東西並非必不可少。有些時候,貧困生是被自己的影子嚇到了。比如有的人在中小學期間一直是學校的尖子,享受著眾星捧月的待遇,到了北大發現再努力成績也隻能居於中等。沒有了成績這項優勢,又發現才藝、社交能力不如城裡的同學,於是丟掉上進的動力。也有同學迷信中學老師“考上大學就輕鬆”的說法,上了大學便放飛自我,沉迷游戲。這需要學校、老師進行引導,但更重要的在於自己,需要做的是調整心態,重新找到自己的差異化優勢,確立可行的未來目標。不要讓貧困這頂帽子成為自己終身的束縛。考上北大之后怎麼辦?答案很簡單,繼續依靠自己,就像之前一樣。任何一個有出息的北大人,不論家庭出身如何,都不應該拿社會因素為自己找原因。北大不是“上流社會”的培養皿,北大人應該以把社會分為“上流”“下流”的觀念為恥。它只是一所學校而已,而學校是用來學習的。認識到這一點,便不會有太大的心理落差。培養學習的能力比掌握具體的知識更重要。這是我在北大學到的最重要的一句話。大學不是奮斗的終點,這本是常識。同學,你才18歲。大學是一段奮斗的結束,更是另一段奮斗的開始,而后一段才是最關鍵的。因為之前的跑道是固定的,現在你在開跑之前,要先自己挑選跑道。人生是一場長跑,不要拿出國、保研、畢業起薪這些“短期業績”判定輸贏。

小蔣隨想:無論上哪所大學,同學仍須努力。學校終歸是學習的地方,如果懷著混文憑、“四年長假”的想法,“挂科”在所難免,“被退學”也不是傳說。勤奮、成績優秀、沒有驕嬌二氣的人,在哪裡都受歡迎、受尊重。懶惰、成績糟糕、毛病多的人,往往不招人待見。對考上名校的學子而言,繼續努力會使自己有更敞亮的前景,“喘口氣,歇歇腳”沒准會變成“龜兔賽跑”的那隻兔子。對進入非知名高校的學生來說,通過勤奮刻苦學習,也有“彎道超車”的機會,有人后來考上名校研究生進一步深造,有人掌握較扎實的專業基本功,也會受到用人單位的青睞。學習與努力無疑要靠學生自己,但在教育的問題上,與父母也有關聯。這與家庭條件沒有必然聯系,倒是與家教有很大關系。對於已上大學的成年子女,有的父母仍然溺愛,不注重子女的獨立性,難以讓人樂觀。近期,就有父母花錢雇小時工給大一新生打掃宿舍的新聞。“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此舉會讓大學生專心學習,還是會使大學生滋生惰性?為人父母者,應思考怎麼做才是真為子女好,對成年子女,更是如此,別養出無法斷奶的巨嬰。從更寬的視角看,社會也是一所大學。那些沒考大學或沒考上大學、進入社會的青年,同樣能從社會學到很多知識,汲取各種人生經驗,努力奮斗這根弦絕不能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無論擁有何種學歷,處於何種崗位,努力奮斗才能獲得人生出彩的機會。而且,“奮斗本身就是一種幸福”。

小蔣 的話:大家好,我是小蔣 。國事,家事,天下事,天天都有新鮮事。你評,我評,眾人評,百花齊放任君看。觀點 各有不同,角度各有側重,隻要我們尊重 客觀、理性公正。

(責編:董曉偉、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