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沉浸式演出如何“叫好又叫座”

唐芊爾

2018年09月06日08:14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沉浸式演出如何“叫好又叫座”

  近日,在四川成都安仁古鎮,一場名為《今時今日安仁》的大型沉浸式演出,以新穎形式和獨特題材引發廣泛關注。演出被安排在4個相互打通的百年民國公館內,通過裸眼3D、全息、多媒體影像等高科技手段,讓觀眾在行走和體驗中,了解一段屬於安仁古鎮的民國傳奇。為了讓觀眾獲得更好的沉浸式體驗,現場特別設置了民國照相館、復古理發店、洋帽藝術展等交互展覽。

  沉浸式演出的概念源自英國,主要應用於戲劇領域,是相對成熟和流行的藝術形式。它將多媒體、虛擬現實、三維實境等高科技手段與傳統演出相結合,視聽體驗更震撼、觀演互動更充分。

  近年來,為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增長,沉浸式演出越來越多出現在國內觀眾的視野內。通過充分利用原有古鎮等建筑空間,探索文化生態與經濟發展的平衡,許多文化與旅游機構紛紛引進或開發沉浸式演出項目。2016年,由莎士比亞著作《麥克白》改編的英國沉浸式演出經典劇目《不眠之夜》在上海舉行亞洲首演,預售期間一票難求。今年7月,同樣從英國引進的《愛麗絲冒險奇遇記》,也收獲了不少觀眾好評。

  當然,作為一種新生事物,沉浸式演出在國內的成長仍需時日。一方面,雖然各地冠以“沉浸式演出”之名的項目不少,但口碑票房都叫好的精品不多,並且引進的多、原創的少﹔另一方面,不少沉浸式演出存在重形式、輕內容的傾向,舞台效果炫酷的多、內容動人的少。

  如何解決這些問題,讓沉浸式演出吸引更多觀眾、產生經濟效益?“因循實境、因地制宜”可謂良方。首先,要充分考察演出地的實際情況。每個地方都有其獨特的文化基因,每座建筑都承載著獨特故事,在引進或原創沉浸式演出之前,需要對當地情況進行充分調研與分析。

  不僅如此,在藝術創作過程中,還要重視凸顯文化特色。沉浸式演出作為一種新穎的藝術形式,如果沒有豐滿的內容支撐,就會淪為空洞的“技術秀”。要重視前期內容設計,挖掘演出地的歷史文化底蘊,講述觀眾感興趣、有特色的故事。以《今時今日安仁》為例,其能還原一個跌宕起伏的年代傳奇,離不開安仁古鎮良好的歷史傳承。安仁地處內陸,在民國時期富賈雲集、生活時髦,被譽為“西南外灘”。對安仁歷史文化的研究,可以說是這一劇目成功的基礎。

  當然,如何加強與當地文旅產業對接也是創作團隊必須考量的。一旦作為孤立的文化項目存在,而不能融入地方文旅產業整體規劃,沉浸式演出難以形成聚合效應。借助現有的文旅產業資源,沉浸式演出可以獲得更好的推廣。而成功的沉浸式演出則會成為一個地區文化旅游的新IP,帶動當地文旅產業集中發力、共同發展。

  把歷史的厚重、文化的力量,留在每位觀眾的記憶裡﹔以最直接的感官聯系,帶人們回到一個時代、走進一個故事,感悟永恆的價值、動人的情感——我們期待出現更多“叫好又叫座”的沉浸式演出。

  (作者:唐芊爾)

(責編:董曉偉、黃策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