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學不是游玩 教育應回歸本質

張淏晴

2018年08月08日09:29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
 

隨著國人教育需求的不斷升級,暑期海外游學持續升溫。據《2018中國國際游學行業發展報告》顯示,2018年參與國際游學的人員或將達到105萬人次。如此龐大的市場面前,游學行業卻陷入了供需不對稱的市場困境,游學產品良莠不齊、痛點頻發,成為亟待解決的難題。

伴隨著國人跨出國門的腳步,海外游學日益流行。假期裡尋訪各國名校,在校園裡拍照,跟學生取經,再上些外語課,捎上點紀念品,感覺人生得到了升華,假期也變得更高級。

應該看到,部分游學機構利用家長的焦慮、攀比心理,過分鼓吹海外游學的價值,給一般收入家庭造成了不小的負擔。據統計,44%的國際游學用戶家庭月收入低於一萬元,然而游學費用動輒幾萬元。據新聞報道,杭州孫女士的兒子今年第一次參加英國的游學班,兩周的費用起碼要三萬元,是其三個月的工資。如此高昂的費用,真能取得良好的效果麼?未必。

對家長來說,增長見聞、感受異國他鄉的科技文化,是送孩子參加海外游學的初衷。但是,偏偏有些機構念歪了經,游學成了游樂,孩子光顧著玩,沒機會學。況且,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文化,也不是隻有游學這條路。現當今,網絡學習資源豐富,世界名校的公開課、TED不僅免費易得,而且知識系統完整,不妨一試。

出國游學熱雖是最近流行,但在我國游學早已有之。“游學”二字見《史記·春申君列傳》,曰“游學博聞”,蓋謂其因游學所以能博聞也。最早的游學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孔子帶領他的學生們,周游列國去傳播他的治國思想。古人重視言傳身教,而游學是最能實踐言傳身教思想的。孔子帶著弟子周游列國,其一言一行都能影響弟子,其弟子最終大多成才,孔子也成為了游學的典范。

新時代下,中國的游學有了些新的變化。“游學”貫穿了學習、觀摩、交流和游覽,介於游與學之間,同時又融合了學與游的內容。趁著暑假大好時光,老師帶著十幾個學生,游歷祖國大好河山,去岳麓書院品味書香、去故宮博物館感悟歷史、去井岡山領會紅色文化、去科技館發散思維,都是具有歷史意義、時代特色的游學體驗。

那麼,是海外游學值得前往,還是國內游學更有價值呢?說到底,還應追問教育的本質。明代思想家、心學集大成者王陽明曾言:“大抵童子之情,樂嬉游而憚拘檢,如草木之始萌芽,舒暢之則條達,摧撓之則衰痿。”他認為應結合孩子的天性進行教育,使他們順著自己的興趣,多加鼓勵,使他們內心喜悅,那麼他們自然就能不斷進步。給孩子報游學班之前,不妨問問孩子想怎樣度過暑假。若孩子想游學家裡又有經濟實力,去也無妨。如孩子趁暑假多多玩耍,那任其天性爛漫,又何嘗不可?

(責編:董曉偉、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