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培養勇挑重擔敢擔當的年輕干部

陳思炳

2018年07月16日08:23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培養勇挑重擔敢擔當的年輕干部

  在鄉下,慣於挑擔的庄稼人有這樣的體會:挑起重擔上路,走起來左臂一前一后地甩著,扁擔一彎一彎地顫著,筐子一上一下地跳著,步子邁得又均勻,又堅實,又快當。要是挑著兩個空筐走路,那就輕飄飄、慢悠悠的,動作反而沒那麼協調了。由此,鄉下人總結出一條經驗:重擔壓快步。

  鄉下人挑擔的經驗,對於年輕干部的使用和培養,同樣值得借鑒。首先,要敢於給年輕干部壓重擔。領導干部的責任,猶如挑重擔。在起用年輕干部擔任領導職務上,有些老同志往往有顧慮,給年輕干部擔子壓重了,能行嗎?這不禁使人想起《三國演義》中“陸遜拜將”的故事:劉備為報關羽被殺之仇,親率大軍伐吳,時東吳名將周瑜、呂蒙俱亡。在這危急關頭,誰能擔任主帥抵抗蜀軍呢?謀士闞澤向吳主孫權推薦時年39歲的陸遜。孫權不顧張昭、顧雍等老臣們的反對,採納了闞澤的意見,毅然拜陸遜為大都督,令掌六郡八十一州兼荊楚諸路軍馬。彝陵之戰的勝利,充分顯示了陸遜非凡的軍事才能,一把火燒毀了蜀軍連營700裡,燒得劉備差點喪命,因而保住了東吳的領土,保住了江東的安全和政權的鞏固。從我黨歷史說,在革命戰爭年代和解放初期,許多年輕干部,有的20歲左右就當師長、當縣委書記了,有的30歲、40歲就當部長、當省委書記了,而且多數人當得很稱職。我們一些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當初踏上革命道路、為新中國的建立而浴血奮戰時,不也都是20歲、30歲的年華嗎?正是肩上的重擔,才壓得他們迅速成長起來。

  其次,年輕干部要勇於挑重擔。古人雲:“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反過來,如在其位,必謀其政。在重擔崗位上,逼著你去謀,而且要謀得好。謀就是干,在干中學,學中干,苦干加巧干,在干中增加本領,提升能力。“時代先鋒”姜仕坤初到貴州省最貧困的晴隆縣任縣委書記時,為了找准晴隆脫貧之路,把縣委書記這副重擔挑好,通過刻苦鑽研學習,勤於下鄉調研,多拜群眾為師,不斷開闊視野拓展思路,尋找脫貧之徑。從沒搞過旅游的他,硬是把旅游業打造成了晴隆的亮麗名片”﹔並不懂養羊的他,成了養羊專家,推動晴隆養羊產業的快速升級,被群眾親切地稱為“羊書記”。挑重擔,開始時免不了肩頭發痛、腰杆發軟、腳步發慌,但隻要堅持下去,久久為功,就會舉重若輕,得心應手,一步一個腳印挑好擔子。

  勇於挑重擔,關鍵在於有“擔當”精神。有多大擔當才能干多大事業,盡多大責任才能有多大成就。敢於擔當源於對事業的忠誠,對人民的責任,沒有責任感的人難有大作為。焦裕祿強忍腹痛,帶領蘭考人民鎖風沙﹔孔繁森兩進雪域高原,獻血撫孤為藏民﹔柴生芳留學歸國不戀都市享安樂,甘到最貧窮的甘肅定西扶貧獻終身﹔李保國扎根太行山區35年,讓140萬畝荒山披綠,帶領10萬農民脫貧……他們都是敢挑重擔,勇於擔當的光輝典范。

  擔當體現一個“公”字,無私者無畏、為公者恆強,要拋開私心雜念、樹立一心為公的情懷﹔擔當體現一個“責”字,在其位,謀其政,守土有責,守土盡責﹔擔當體現一個“敢”字,秉持“為官不為平生恥”的理念,遇到難題和矛盾敢於挺直腰板,迎難而上,不僅敢啃“硬骨頭”,而且不怕得罪人。有了這種意識和精神,就有了挺直腰板的底氣,就有了敢作為、勇擔當的無窮動力。那些怕事不敢為、懶散不想為、平庸不能為、徇私不作為的干部,是挑不了事業重擔的。隻有那些一生都在背負著理想、背負著追求、背負著事業、背負著責任、背負著擔當,也就是時時都有負重的人,才能成功到達理想的彼岸,創造人生的輝煌。

   (作者:陳思炳,系安徽省金寨縣退休干部)

(責編:董曉偉、黃策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