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評:譚氏祠堂被強拆折射古建筑保護之殤

李勤余

2018年06月24日09:08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
 

近日,一則“譚嗣同位於湖南省瀏陽市浦梓港的祖祠譚氏家廟遭遇強拆”的消息流傳於網絡,迅速引起網友熱議。一來,譚嗣同可謂家喻戶曉,按常理,如此古建筑應該得到保護。二來,“強拆”一詞頗為引人注目,顯示拆遷過程似乎並不平靜。

不過,拆遷方也擁有較為充分的理由。6月19日,譚氏祠堂所在地荷花街道發布聲明,稱瀏陽市文物管理局進行了詳細考查、論証,証明浦梓港譚氏祠堂並非譚嗣同祖祠。2014年8月,湖南省文物局給出的相關文件就指出,譚氏祠堂不予認定為不可移動文物。

那麼,譚氏祠堂不受保護的原因是什麼呢?據當地村民介紹,該建筑內一直有人居住,而且,“誰家建房或是家中缺個什麼東西,就直接來祠堂拆。”可見,譚氏祠堂長期未能得到妥善保護,以致房屋結構受損,失去了應有的藝術和歷史價值。失去原貌的祠堂,自然不值得保護。

但這一狀況既已存在多年,為何有關部門一直聽之任之?直到譚氏祠堂已被毀壞殆盡,文物局以及專家方才介入,進行考察、論証。試問,此時的調查結果還有幾分參考價值?據《瀏陽縣志》《瀏陽鄉土志》等資料顯示,譚氏祠堂始建於明代嘉靖二十三年甲辰孟夏,興毀多次,現存祠宇為清光緒年間重建。有400年歷史的祠堂,即使不與譚嗣同有關,也是珍貴的古建筑,怎麼能說拆就拆?

一旦游離於官方保護名冊之外,文物似乎就隻能面對任人魚肉的悲慘命運。不久之前,張養浩故居遺址被規劃建住宅,同樣引來輿論的廣泛關注。和譚氏祠堂一樣,在均未得到官方承認的情況下,它們隻能由族人自行組織保護。平心而論,集合社會力量解決公共管理資源掣肘、能效不足的問題,確實是個好主意。但政府與民間若不能通力合作,明確保護文物的職責,隻會造成某些文物自生自滅的惡果。如果不能盡快攻破這個難題,瀏陽甚至其他地方還有多少古建筑可拆?

令人憂慮的,還有相關部門的工作方法。譚氏祠堂已然殘破不堪,竟還要採用“強拆”的方式來解決問題,怎能使周邊群眾心安?古建筑多年來未能得到妥善保護,按理說,相關部門應該想方設法搶救遺跡,能救下一些文物是一些。可事與願違,譚氏祠堂在蠻力作用之下,整體化為廢墟。事到如今,再列舉出文物局和專家的論証,只是為這出古建筑的悲劇平添幾分諷刺罷了。

譚嗣同是戊戌六君子之一,是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維新志士,也是瀏陽不可或缺的重要歷史人物。歷史文物保護不應淪為名人后代與相關部門的相互指責、批評。從現實情況來看,譚氏祠堂屬於危房,也就確有改造的需要。但是,改造和強拆有著本質上的區別。面對日漸殘破的古建筑和文物,有關部門更應多一點耐心。短期的經濟利益與長期的社會效益孰重孰輕,實無需多言。為了盡快完成拆遷工作而出此下策,是缺乏長遠眼光的表現。

文物屬於全中國人的寶貴精神財富,事關中國傳統文化的普及和傳承。據介紹,近三年來瀏陽市政府在文物保護投入上逐年增加:2016年6887萬元,2017年7860萬元,今年因爭取上級項目多,預計達2.5億元。既然如此,何不為譚氏祠堂爭取一個更好的結局?無論在不在官方保護名冊,文物都值得被溫柔以待。簡單粗暴的處理方式、非此即彼的思維模式,可能會使更多處於灰色地帶的譚氏祠堂毀於一旦。到那時,后輩隻能在廢墟前哀嘆今人的不作為。

(責編:王吉全、黃策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