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人民日報人民時評:在端午品味文化的芳香

李思輝
2018年06月19日04:5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文化是端午節的靈魂,它讓人重溫時間的厚重、文化的韻味,筑牢民族精神與家國情懷

  

  粽葉飄香,雄黃酒濃,又是一年端午到。傳承千百年,歷久而彌新,這一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今天仍有著濃郁的傳統意、文化味。在湖北秭歸,一年一度的端午詩會、龍舟比賽如期開場,吸引了海內外游客的目光﹔在安徽合肥,“益起讀”公益活動進入社區,和孩子們在閱讀經典中尋找端午節的意義。這些活動,讓人們在吃粽子之外,體會到節日更豐厚的內涵。

  近年來,擔憂“端午節成為‘粽子節’”的聲音不時出現。的確,端午節吃粽子,這是千百年來的民俗傳統,但如果把端午節等同於吃粽子,則可能在“除了吃還是吃”的單調活動中遺忘了文化內涵、丟掉了精神價值。飲食是文化的重要載體,卻絕非是唯一載體。端午承載著我們這個民族相沿不廢的集體記憶,這其中的歷史傳承與文化韻味,比粽子更加芳香,也更值得品嘗。

  一個傳統節日,就是一杯歲月的陳釀,也是沉澱著厚厚文化土層的歷史河床。端午節,吃粽子只是其中內容之一,它更是除穢驅病的衛生節,也是詩人節、運動節、女兒節,除了吃粽子,還要挂菖蒲、賽龍舟、祭屈原。傳統中,在端午這天女兒回娘家探親,家人喝雄黃酒,備艾葉、菖蒲和大蒜,比武、擊球、蕩秋千,給小孩涂雄黃、戴香囊……祛病消災、祭祀祈福、回家團圓、強身健體,千百年來,我們的祖先從這些美好的生活願望出發,為端午節創造出許許多多美麗動人的習俗,這是應該繼承的文化財富。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端午節民俗起源說法眾多,但屈原無疑是端午節最醒目的文化符號。每逢端午,人們仿佛總是能穿越時空,遇見這位行吟澤畔的大文豪。“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的愛國情懷,“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的民本情懷,“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執著剛毅,“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的高尚品格……這些精神如同黃鐘大呂,穿越時間仍然在現代人心中激起巨大回響。文化是端午節的靈魂,在這一天,正可以重溫時間的厚重、文化的韻味,筑牢民族精神與家國情懷。

  節日的真意,常常需要依托於生活的體驗來領悟。有詞人寫道,“虎符纏臂,佳節又端午。門前艾蒲青翠,天淡紙鳶舞”,端午節要在胳膊上纏一個虎符,還要出門放風箏。詩人陸游也很有雅興,“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包完粽子以后,頭上還插了艾草。這些小細節,讓日常的生活有了更多儀式感,也因此讓端午節增添了更多雅趣,讓人體會到其中天人和諧的態度與美感。今天,講故事,游勝地,讀經典……在端午節我們同樣可以有更多儀式感,為日常生活注入文化雅趣,在細品時序更替中豐富人的精神世界。

  從歷史深處深情回望,端午節的文化內涵一直都在不斷豐富和發展。這本身也是傳統文化隨著時間在不斷生長,並在現代社會獲得了“新生”。不論過節方式怎麼變化,隻要傳統文化根和魂還在,我們的傳統節日就會不斷接續傳承,聯通一代代人的心,為人們提供心靈的滋養和精神的慰藉。


  《 人民日報 》( 2018年06月19日 05 版)

(責編:馮人綦、黃策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