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人過節壓力的啟示(域外聽風)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當人們回歸家庭、享受溫馨,過節才算是找到了“人倫回歸”的本意
“5月終於過去了!”這是不少韓國人的心聲。
因為集中了父母節、兒童節、夫妻節等幾個與家庭相關的節日,5月被韓國人稱為“家庭月”。節日密集,送禮、包紅包、聚餐等支出也在相應增加。據調查,當月韓國國民支出,要比平常多40萬韓元(約合人民幣2400元),佔家庭月收入的近1/10。本應帶來更多溫馨和愉悅,卻成了“倍感壓力月”,這樣的矛盾,正給韓國人帶來經濟和心理的雙重煩惱。
同為東亞文化圈的韓國,一向注重人情往來。從將肉禽蛋類食品,罐頭、調料等加工食品作為禮物,到挑選涵蓋高檔食品、日用品等精美禮盒,再到直接贈送商品券,禮物的形態隨著社會發展不斷演變,而日益攀升的禮品價格,無形中成為衡量送禮人心意的重要標准。不只是家庭月,逢節送禮的習俗,也讓中秋節、春節等傳統節日多了一份“送禮就得夠體面”的負擔。有人因此患上了節日焦慮症,甚至想方設法通過休假、外出旅游等方式來逃避節日。
面對人情“包袱”,有相當一部分人內心十分糾結,這裡面包含了經濟支出較大的擔憂,也有愛面子、“護犢子”等心理作祟。比如對於剛參加工作不久、收入並不高的年輕人來說,父母節無法送爸媽貴重的禮物,就會“感覺對不住他們”“在朋友面前很沒面子”﹔兒童節擔心孩子在同齡人面前抬不起頭來,父母隻能盡力滿足他們對於禮物的各種要求。有家長回憶,幼兒園規定送孩子禮物盡量送小的,結果接孩子時發現,家長們送的禮物一個比一個大,“頓時就產生了挫敗感”。怎樣化解節日的負擔,成為很多韓國人的現實關切。
客觀地說,物質上的給予與滿足,確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體現送禮人的深情厚誼,但表達心意,從來不隻有一種方式。這個道理,為人父母者不是不明白。然而令人唏噓的是,由於往返探望雙方父母,以及准備各種禮物所帶來的壓力,5月裡的不少韓國夫妻,往往會發生爭執。這看上去是因經濟支出、消費習慣所引起的心理不適,其實反映了韓國社會對於“每逢佳節必送大禮”舊習的厭倦。
節日是一條同頻共振的情感紐帶,有思念、感恩的內核,有團圓、陪伴的形式,就足以涵養出它應有的韻味。已經有不少韓國人在呼吁“改變紀念日就是送禮收禮的社會文化,改變紀念日給人們帶來無形壓力的現象”,用自己的行動和心意,構建更健康、簡單、和諧的人際關系。當父母節、夫妻節真正成為人們回歸家庭、享受溫馨的時刻,兒童節真正成為敦促人們思考兒童權益和福利問題的契機,過節才算是找到了“人倫回歸”的本意。
為了讓節日擺脫消費主義的窠臼,如今一些韓國父母選擇在兒童節租用玩具,既經濟、環保,孩子又能玩得盡興﹔一些韓國家庭則“精打細算”,省下家庭月的非必要送禮開支,來組織一次三代人的旅行,以增進家庭成員間的感情。用心表達、用愛陪伴,這或許正是對今天我們為何要過節、如何過節的最好回答。
《 人民日報 》( 2018年06月14日 05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