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安心手環更“智慧”

徐薦荃

2018年05月31日11:05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
 

筆者的老外公曾多次走失,報警、看監控、微信轉發、親朋好友、民間救援隊總動員,徹夜搜尋,一次是扑倒在農村的田埂上,一次是在暴雨天掉進了深溝,還有一次是被好心人收留並最終送回……每一次“外公不見了”,家人都是人仰馬翻、精疲力竭,而外公自己更是吃盡了苦頭,當一個90高齡的老人在醫院抖成了篩子,一邊歇斯底裡地大叫“哎喲,哎喲,凍死我了凍死我了”,這樣的場景有多令人心酸。

而在我們周圍,老人走失事件似乎已陷入無陷循環,微信尋人“天天見”,部分老人走失后,多日失聯,最終以悲劇收場。在百度上搜“老人走失”,一下跳出5,660,000條信息,背后是多少個家庭的痛苦和無奈。一位患有阿爾茨海默症的老人三天兩頭走失,疲於奔命的家人不得已給老人戴上了腳鏈,以此“拴住”老人。有鄰居看不過眼,為老人打抱不平,可家人表示這實在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極端處理的背后,恰恰折射出家人和老人的雙重悲哀,尤其值得深思。近年來,隨著老齡化社會的不斷加劇和阿爾茲海默症患者的激增,對家庭和社會造成了重大負擔。為有效緩解這一現象, 2012年,衛計委、中央電視台新聞中心、中國人口福利基金會共同發起大型公益活動,推出“黃手環”公益項目,以關愛阿爾茨海默症病老人走失為切入點,關愛患病老人、幫助走失老人安全回家。該項目目前已在30多個省級行政區落地。

多地政府將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列入政府實事工程,為特殊老人發放愛心黃手環,可以說深得民心,老百姓非常歡迎。但隨之而來的問題是,很多老人拒戴這“勞什子”。據杭州西湖區北山街道的一個調查顯示,該街道一年時間送出2682個防走失手環 ,被戴出來的還不到300個。一方面是老人嫌麻煩,還有很大的一層因素是很多老人並不願意承認自己會犯糊涂,更不希望被當作病人看待。

可見一個好的項目要真正發揮其效用,光有好的出發點和最基本的功能是遠遠不夠的。西湖區北山街道的做法值得稱道,他們並沒有對智能手環一發了之,而做了跟蹤調查,發現問題后又想方設法增加手環的新功能,將養老服務做到家。

比如,加入電子支付功能,讓它變成一個電子“錢包”。在老年食堂吃飯時,老人用手環掃一下二維碼,錢就付好了。而以前是要買飯票的,吃一頓撕掉一張,而且很容易搞丟。現在,錢充到手環裡,再也不用擔心飯票丟了。為了鼓勵老人把手環戴起來,手環充值還有優惠,充70元可以用100元,充160元可以用200元。接下來,還會將轄區內的水果店、洗衣店、修鞋店、小家電維修等,一個個加進來。也就是說,今后隻要在生活圈范圍內,手環就是通用“錢包”。這麼一來,手環自然就從“要我戴”,變成了“我要戴”。

所以民生工程要落到實處,還需真正便民利民,因為它面對的是“人”,不僅僅是病(老年痴呆,失智等),更需要以人為本,讓養老真正“智慧”起來。

(責編:王倩、黃策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