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人民日報青年觀:青春恰自來

吳  月
2018年02月27日04:2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清代袁枚的這首詩,近日忽然在微信朋友圈“刷屏”。

  原來,這首近300年前的小詩,經由一名鄉村教師彈奏、一群來自貴州山區的孩子們吟唱,登上了一檔電視節目的舞台,感動了許多人。

  我們因何感動?

  視頻中,簡單的旋律固然上口,天籟的童聲固然動聽,紅扑扑的小臉蛋固然惹人喜愛,但更重要的原因,可能在於經典的詩歌演繹與背后的故事引發了人們的共鳴,映照出我們共同面對的更普遍的一種境況與精神。

  對許多人來說,這首詩歌所以動人,是因為在孩子們身上看到了曾經弱小卻不停奮斗的自己。“還記得為什麼要唱《苔》嗎?”“因為要讓我們像牡丹一樣勇敢地開放。”這是鄉村教師梁俊與孩子的問答,其實也反映了許多人年輕時的經歷:隱蔽而平凡地默默成長,如苔蘚般不那麼引人注目,卻有著與牡丹同樣的姿態,綻放自己的風採。

  詩人穆旦曾寫過,“這才知道我的全部努力,不過完成了普通的生活”。平心而論,相當一部分人並不擁有超越平均水平的資源和稟賦,“初始設定”都是普通人、小人物。從外在環境看,不是每個父母都能為孩子提供優越的生活條件,不是每個人都能在大城市接受最好的教育,不是每個人都有可以借力的社會資源﹔從個人天賦來看,也不是每個人都有天才的起點。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白日不到處”,是客觀存在的情境。如一首歌所唱的,“你我皆凡人”,在主客觀條件的限制下,我們往往不得不暫時接受自己是平凡人的設定。

  盡管如此,“青春恰自來”,通過個人奮斗實現生命平等的價值,又是普遍的現象。前段時間,冒著寒冷天氣和艱險山路上學、一頭風霜的雲南“冰花男孩”在網上很火,心疼之余,不少網友表示,“我們也曾是‘冰花男孩’”。春節期間,我回到父親曾就讀的鄉村學校舊址。設施簡陋,雜草叢生,櫥窗裡褪色的裝飾畫,讓我感嘆父輩們的青春裡物質如此匱乏。不過,今日的他們雖依然平凡,卻以自己的方式實現了人生價值。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父輩奮斗過的青春,我們也正經歷著。不在最好的學校,就多付出一些努力﹔家庭經濟狀況不佳,還有自己的雙手可依賴﹔求職道路沒有“關系”,依然可以在筆試面試中突出重圍……起點雖然如苔般卑微弱小,甚至沒有陽光眷顧,但少年時的夢想,青年時為之付出的嘗試與努力,乃至花開時的自信與從容,是每個普通人都可以擁有的經歷,也便是《苔》這首歌所以動人的理由。

  同樣動人的,還有人們對“苔花”的呵護與關照。“風一來,花自然會盛開”,是歌曲中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句。對鄉村的孩子們來說,支教教師就像催開花朵的風。教師梁俊談及為何要唱這首歌時說,因為他自己也是從山裡出來的,不是最帥的那一個,也不是成績最好的那一個,就像潮濕角落裡的苔,人們可能看不見,但它們也像一朵一朵的花,很美。從山裡走出的教師,再次來到陽光不能完全普照的地方,守望著更多的苔花,他們的努力或許也如苔般微弱,但也能夠照亮一張張小小的笑臉。

  “千千萬萬普通人最偉大”,生若為苔,也會有自己的高光時刻。


  《 人民日報 》( 2018年02月27日 19 版)

(責編:馮人綦、王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