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人民日報思想縱橫:“致中和”的當代價值

李海峰
2018年02月13日04:5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致中和”是儒家追求的一種生命境界。“致”是達到之意,“致中和”就是要達到“中和”的境界。什麼是“中”與“和”呢?董仲舒認為:“夫德莫大於和,而道莫正於中。”在中華傳統文化裡,“中”意為中庸、時中,尤其強調處理事情不偏不倚、恰到好處,既不能過,也不能不及﹔“和”意味著和諧、和合,尤其強調不同對象彼此相應無礙、達到和諧。換言之,無論是人、事、物,還是觀念、道理、方法,如果偏離了中和,就會走極端,失去平衡、產生偏差。“致中和”在今天仍然具有現實意義,需要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致中和”在修身養性方面蘊含著內外兩個方面。“致中”是向內的功夫,要求起心動念以及行為方式時時刻刻都能達到中正和諧的狀態﹔“致和”是向外的功夫,要求在待人接物時能夠求同存異、和而不同、和諧相處。隻有經過逐漸積累,一個人才能把向內的“致中”與向外的“致和”貫通起來,達到“致中和”,從而不斷提高生命境界。

  對於一個社會來說,“致中和”可以分為三個層次:一是個人性情的中和,通過修身養性、涵養性情,達到個人內心的中正和諧﹔二是社會群體的中和,家庭和睦、鄰裡友善、社會和諧﹔三是天地自然的中和,個人生命與天地生命相互感應,達到天人合一。這三個層次的“致中和”是一體的,但又是有階次的,需要一步步由近而遠、由內而外地去打開、生成,不斷擴展“致中和”的境界。

  “致中和”雖然有不同的層次,但首先要從個人的修身養性開始。如同《大學》所說:“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孟子指出,人格修養要達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完善的人。儒家經典中有一整套養成中和之德、高尚人格的方法與途徑。《大學》強調“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而且依次提到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一由小及大、由細微直至宏遠的修養過程,認為一個人要想身心統一、做出一番事業,必須從小就加強自我身心修養,進行道德提升,完善自身人格。從認識論上看,這一過程先是進行格物致知的學習,提高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水平﹔然后從格物致知再到誠意正心,努力改造主觀世界。通過這一過程最終成為德能兼優、身心完善的人。

  在個人修身養性的過程中,關鍵是要重視“致中和”,使自己的行為趨向中正無偏。孔子認為“過猶不及”,一個人要實現中庸之德,就要“叩其兩端”,沒有過和不及這兩種偏執的狀況。就人際關系而言,則要堅持“和為貴”。“和為貴”思想使中國人習慣於做事不走極端、求同存異,並最終變成一種普遍的思維方式。“和為貴”不但成為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原則,也成為處理民族與民族、國家與國家之間關系的原則。中國人很早就意識到,和平是社會發展、國家安定、天下和諧的首要條件。

  “致中和”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它熔鑄於中華五千年文明之中,內化於中華民族的血脈之中。當前,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人與人、國與國之間的聯系越來越緊密。在這一過程中,對“致中和”這一思想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可以為人類文明發展貢獻獨有的中國智慧,有助於人與人、國與國之間達到和諧共生的美好狀態。


  《 人民日報 》( 2018年02月13日 07 版)

(責編:馮人綦、王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