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人民日報人民論壇:“昨夜擔走兩座山”

何鼎鼎
2018年02月12日04:38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不久前去中國美術館看“美在新時代”畫展,被吳作人上世紀50年代的一幅畫所吸引。畫面隻有一條扁擔、兩隻籮筐,而精髓在題跋上:“扁擔不長七尺三,籮筐不大柳條編,你甭小看這玩意,昨夜擔走兩座山”。

  好一個“昨夜擔走兩座山”!扁擔不長、籮筐不大,隻因日夜兼程,便能開天辟地。這樣的愚公之志,不正是創造奇跡的密碼嗎?王安石在《游褒禪山記》中寫道:“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成事之“志”,體現為“叩石啃壤,挖山不止”的堅強意志,也包含著“咬定青山不放鬆”的強大定力。無論時代如何變遷,這樣的意志與定力,始終是干事創業不可或缺的精神元素。

  去年11月,在全國精神文明建設表彰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一再邀請兩位耄耋老者坐到自己身邊。他們一位叫黃旭華,一位叫黃大發,有著相似的“30年”。為造核潛艇,黃旭華躲進孤島,“人間蒸發”30年﹔為脫貧致富,修出“生命渠”,黃大發千錘萬鑿30年。物質的一窮二白,沒有改變黃旭華鑄造大國重器的信念﹔接踵而至的失敗,沒能動搖黃大發拔除窮根的決心。不屈的意志、堅強的定力,讓他們無懼艱難險阻,最終領略到別樣的人生風景。

  肩負新使命、踏上新征程,“扁擔”“籮筐”早已升級﹔然而,前行之路上,依然有高山、關隘等待我們去攻克,那種“擔走兩座山”的韌勁和定力,絕不能丟。對推進全面深化改革來說,更是如此。當開閘放水式的激流猛進難以再現,如何在靜水深流中尋找奮進的力量?當牽涉的利益關系更為復雜多變,怎樣確保改革始終維護人民的利益?當落實的難度進一步增大,怎樣一錘接著一錘敲,把每一顆釘子釘實釘牢?新一輪改革蓄勢待發,注定動奶酪多、啃硬骨頭多、打攻堅戰多,不僅檢驗改革的能力,更考驗改革的定力。

  改革不是閑庭信步,而是爬坡過坎、滾石上山。現實中,有的人面對困難、風險,失去了定力,患得患失,畏首畏尾,不願挑“重擔子”,不敢接“燙山芋”。結果,在一些領域或地方,改革舉措或久推不動、束之高閣,或浮於表面、留下隱患,消解了改革的價值。因此,在涵養改革能力之外,尤須涵養改革定力,唯有持之以恆,本領才會聚沙成塔。

  1992年初,鄧小平視察南方。在談及自己在改革開放中的地位和作用時,他的話簡潔有力:“我的主要用處就是不動搖。”“不動搖”,如同航行中指針清晰的羅盤,不懼風浪、堅定清醒,指引著遠方的目標,成就了風雨不動安如山的境界。如今,我們書寫著“最成功的脫貧故事”,創造著中國速度、中國效率,累積著中國經驗、中國智慧……世界都在問,中國“為什麼能”?事實証明,正是謀求改革發展的定力,滋養了我們不凡的能力。

  “不要人夸顏色好,隻留清氣滿乾坤”。“凌寒獨自開”者,梅也﹔“隻有香如故”者,梅也。像梅那樣,砥礪不畏艱險、始終如一的精神品質,涵養堅忍不拔、勇於開拓的改革意志,我們必能創造出更加傲人的偉業。


  《 人民日報 》( 2018年02月12日 04 版)

(責編:馮人綦、黃策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